首页 > 代码库 > PE文件结构详解(五)延迟导入表

PE文件结构详解(五)延迟导入表

  PE文件结构详解(四)PE导入表讲 了一般的PE导入表,这次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种导入表:延迟导入(Delay Import)。看名字就知道,这种导入机制导入其他DLL的时机比较“迟”,为什么要迟呢?因为有些导入函数可能使用的频率比较低,或者在某些特定的场 合才会用到,而有些函数可能要在程序运行一段时间后才会用到,这些函数可以等到他实际使用的时候再去加载对应的DLL,而没必要再程序一装载就初始化好。

这个机制听起来很诱人,因为他可以加快启动速度,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项机制呢?VC有一个选项,可以让我们很方便的使用到这项特性,如下图所示:



在这一项后面填写需要延迟导入的DLL名称,连接器就会自动帮我们将这些DLL的导入变为延迟导入。

现在我们知道如何使用延迟导入了,那这个看上去很厉害的机制是如何实现的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一番。在IMAGE_DATA_DIRECTORY中,有一项为IMAGE_DIRECTORY_ENTRY_DELAY_IMPORT,这一项便延迟导入表,IMAGE_DATA_DIRECTORY.VirtualAddress就指向延迟导入表的起始地址。既然是表,肯定又是一个数组,每一项都是一个ImgDelayDescr结构体,和导入表一样,每一项都代表一个导入的DLL,来看看定义:

 

[cpp] view plaincopy
  1. typedef struct ImgDelayDescr {  
  2.     DWORD           grAttrs;        // attributes  
  3.     RVA             rvaDLLName;     // RVA to dll name  
  4.     RVA             rvaHmod;        // RVA of module handle  
  5.     RVA             rvaIAT;         // RVA of the IAT  
  6.     RVA             rvaINT;         // RVA of the INT  
  7.     RVA             rvaBoundIAT;    // RVA of the optional bound IAT  
  8.     RVA             rvaUnloadIAT;   // RVA of optional copy of original IAT  
  9.     DWORD           dwTimeStamp;    // 0 if not bound,  
  10.                                     // O.W. date/time stamp of DLL bound to (Old BIND)  
  11. } ImgDelayDescr, * PImgDelayDescr;  
  12. typedef const ImgDelayDescr *   PCImgDelayDescr;  

grAttrs:用来区分版本,1是新版本,0是旧版本,旧版本中后续的rvaxxxxxx域使用的都是指针,而新版本中都用RVA,我们只讨论新版本。

rvaDLLName:一个RVA,指向导入DLL的名字。

rvaHmod:一个RVA,指向导入DLL的模块基地址,这个基地址在DLL真正被导入前是NULL,导入后才是实际的基地址。

rvaIAT:一个RVA,表示导入函数表,实际上指向IAT,在DLL加载前,IAT里存放的是一小段代码的地址,加载后才是真正的导入函数地址。

rvaINT:一个RVA,指向导入函数的名字表。

rvaUnloadIAT:延迟导入函数卸载表。

dwTimeStamp:延迟导入DLL的时间戳。

定义知道了,那他是怎么被处理的呢?前面提到了,在延迟导入函数指向的IAT里,默认保存的是一段代码的地址,当程序第一次调用到这个延迟导入函数时,流程会走到那段代码,这段代码用来干什么呢?请看一个真实的延迟导入函数的例子:

 

[cpp] view plaincopy
  1. .text:75C7A363 __imp_load__InternetConnectA@32:        ; InternetConnectA(x,x,x,x,x,x,x,x)  
  2. .text:75C7A363                 mov     eax, offset __imp__InternetConnectA@32  
  3. .text:75C7A368                 jmp     __tailMerge_WININET  


这段代码其实只有两行汇编,第一行把导入函数IAT项的地址放到eax中,然后用一个jmp跳转走,那么他跳转到哪里了呢?我们继续跟踪:

 

[cpp] view plaincopy
  1. __tailMerge_WININET proc near             
  2. .text:75C6BEF0                 push    ecx  
  3. .text:75C6BEF1                 push    edx  
  4. .text:75C6BEF2                 push    eax  
  5. .text:75C6BEF3                 push    offset __DELAY_IMPORT_DESCRIPTOR_WININET  
  6. .text:75C6BEF8                 call    __delayLoadHelper  
  7. .text:75C6BEFD                 pop     edx  
  8. .text:75C6BEFE                 pop     ecx  
  9. .text:75C6BEFF                 jmp     eax  
  10. .text:75C6BEFF __tailMerge_WININET endp  

其中最重要的是push了一个__DELAY_IMPORT_DESCRIPTOR_WININET,这个就是上文中看到的ImgDelayDescr结构,他的DLL名字是wininet.dll。之后,CALL了一个__delayLoadHelper,在这个函数里,执行了加载DLL,查找导出函数,填充导入表等一系列操作,函数结束时IAT中已经是真正的导入函数的地址,这个函数同时返回了导入函数的地址,因此之后的eax里保存的就是函数地址,最后的jmp eax就跳转到了真实的导入函数中。

这个过程很完美,也很灵巧,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你发现了吗?__delayLoadHelper的参数中只有IAT项的偏移和整个模块的延迟导入描述__DELAY_IMPORT_DESCRIPTOR_WININET,但是参数中并没有要导入函数的名字。也许你说,名字在__DELAY_IMPORT_DESCRIPTOR_WININET的名字表中,是的,那里确实有名字,但是别忘了,那是个表,里面存的是所有要从该模块导入的函数名字,而不是“当前”这个被调用函数的函数名。或许你觉得参数中应该有个索引号,用来表示名字列表中的第几项是即将被导入的那个函数的名字,不幸的是我们也没有看到参数中有这样的信息存在,那Windows执行到这里是如何得到名字的呢?MS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__DELAY_IMPORT_DESCRIPTOR_WININET中有一项是rvaIAT,前面提到了,这里实际上就是指向了IAT,而且是该模块第一个导入函数的IAT的偏移,现在我们有两个偏移,即将导入的函数IAT项的偏移(记作RVA1)和要导入模块第一个函数IAT项的偏移(记作RVA0),(RVA1-RVA0)/4 = 导入函数IAT项在rvaIAT中的下标,rvaINT中的名字顺序与rvaIAT中的顺序是相同的,所以下标也相同,这样就能获取到导入函数的名字了。有了模块名和函数名,用GetProcAddress就可以获取到导入函数的地址了。

上述流程用一张图来总结一下:


最后还有两点要提醒大家:

延迟导入的加载只发生在函数第一次被调用的时候,之后IAT就填充为正确函数地址,不会再走__delayLoadHelper了。

延迟导入一次只会导入一个函数,而不是一次导入整个模块的所有函数。



PE文件结构详解(五)延迟导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