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一个噩梦

一个噩梦

 

自己刚刚在睡梦中所见的三个场景,以及一些联想。

 

第一个场景:我犯了错,想要说点什么,得到的回应却是:别说话,你就是个XX。

工业时代的比喻,称人为齿轮。一个齿轮与相关的其它齿轮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牵引着工作。权威的传递,次序(因果)的必然,集体性,可替换....这一比喻的众多隐含意义,正是工人们的被赋予的意义。

信息的时代的相应比喻,应把人称为方法(函数)。

一个方法的内部也许有着多姿多彩的世界,包含着许多努力与放纵的结果,其中同时存在着难以想象的技巧与bug。但对于外界来说,这些并不重要。他们只需要知道相应的接口,加以使用。这也是方法的优点所在。也就是说,尽管方法实际上是方法本身所有内容的集合,随着便利的使用过程的不断重复,方法的形象会从方法本身变为其名字与接口。实体渐渐地隐去,名字成为一切。

信息时代的人,似乎从齿轮变成了方法。“你就是个XX”,看起来像方法的简洁声明。

 

第二个场景:因为有了前鉴,我不想再连累别人,便离着大家远远的,什么都不做。大家依然会遇到困难,这时他们看到我,便指责我为带来霉运的人。

生物课本指出:一条经过训练(杨教授电疗)的蚯蚓,可以学会走迷宫。碰壁和电击的痛,让蚯蚓学会了回避。蚯蚓是一种比较笨的生物,与之相比,人很聪明,自然更加懂得回避困难。

如果在一次错误事件中,错误的来源是我,那么只要我主动离开环境,便等于为大家去除了错误来源。“移除作为错误方法的 XX!”。这一回避式的处理方式的背后所包含的简洁与优雅十分深刻,使人想起了古老的无脊索动物。

然而,正如有时人们会怀疑被注释的代码是否还在运行一样,一个不相关的人依然有可能被看作错误的来源。当不幸的事情再度发生时。人们口中的“我”变成了一个幽灵,以神秘的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幽灵是我吗?

幽灵是我的名字。

 

第三个场景:昔日的好友也指责我,并声称要保持距离。我决定反击,指责对方错在哪里。

当回避的空间不足的时候,对抗会成为一种天然的选择。

虽然往往打着剖析对手的名义,对于一个人来说,对抗的中心却永远不会在对方的一侧。

对抗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描述的运动。在这样的运动中,曾经淹没在名字之下的实际的自我,似乎又可以渐渐地浮出了水面。一种自我认识,由此得到确认。

 

若是沉浸于这样的自我,便可以自由地指责他人的名字。

 

一个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