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可穿戴设备让“大数据”如虎添翼

可穿戴设备让“大数据”如虎添翼

大数据

“大数据”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都越来越火的一个词。不管你是否真的懂,和人聊天时不能拿“新媒体”、“大数据”作谈资,那就弱爆了。

不过,正如它更多仍是一种谈资,大多数中国人对“大数据”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国内对大数据真正的应用展开缓慢,而与之相应的批评也如国外一般纷至沓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历史学家黄仁宇曾指出古代中国缺少数目字管理 ——其言下之意是,在欧洲,人们已经更早地通过数字了解和管理 政治、经济、商业等各项事务。即便进入当代社会,这一核心思维并无真正的改变。当下的“大数据”和近世的数目字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这意 味着更智能地处理数据)以及网络的大发展(这意味着数据的公开互通成为可能)。正如国内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大数据”其实是公开社会条件下数字化治理的决策智能版。

8月31日,百度 The Big Talk 第三期《大数据开启大未来》在北京举行,主讲嘉宾是MIT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可穿戴设备先驱阿莱克斯·彭特兰(Alex Pentland)。在现场,彭特兰做了有关“可穿戴设备和大数据收集”的一系列演讲,分享他对“大数据”的认知。

可以说,彭特兰教授的演讲确实能从很大层面上颠覆中国人对“大数据”的认知。正如他开篇所言,“大数据”不仅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那些输入数据的设备,才是“大数据”应用的关键,只有在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我们才能够对这些数据有所控制。显然在他看来,可穿戴设备正是一种全新的数据采集设备。

在关于“大数据陷阱”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引人深思:目前主要被重视的大数据,其主体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统计数字上,至多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参与下,对人们的位置、时间消费数据有了更精确的记载,而这种数据实在算不上新鲜。

但是在研究开发可穿戴设备20多年的彭特兰教授看来,革新就在眼前。正如他在演讲中描述的那样,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不仅能够采集人体包括体温、心跳等各项健康数据,甚至能够捕捉神经元的兴奋,从而一定程度识别人的情绪。在可穿戴设备的参与下,数据的来源被大大拓展了。如果说加入电子计算机使“大数据”变得更加聪明,那么可穿戴设备无疑将使“大数据”耳聪目明,无所不知。这足以成为当代“大数据”与它雏形的另一大差别。

在演讲中彭特兰教授展示了在可穿戴设备支持下,“大数据”的无数种可能性。从个人健康管理到 城市交通治理,再到企业效率控制,大数据如虎添翼,似乎无所不 能。然而当被问及他本人使用什么样的可穿戴设备时,彭特兰教授却坦言自己没有佩戴任何可穿戴设备,原因是现有的可穿戴设备并不成熟,没有达到他理想的标 准。“目前可穿戴设备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所认为的完美可穿戴设备,是不通过交流我就能够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在辉煌的愿景下,这可能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便是可穿戴设备的绝对权威,也对其现状不够满意。更不用说在现场展示的可穿戴设备测试中,几乎所有参测设备的表现都不能令人满意了。

那么这是否说明可穿戴设备和它所要改变的“大数据”荒诞不经呢?这大可不必悲观。“大数据”与数字管理的内在一致性的另一含义是:它一直存在着。并正在改变人类。与其讨论“大数据”概念是否新颖,不如讨论它是否从未过时;尽管它从未万能,但也绝对不可或缺。正如人类的地面交通工具发生过好几次革命,但车轮的形态却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大数据不是带来一种新的车辆,而是那始终不变的圆形车轮。

可穿戴设备让“大数据”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