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igmpproxy源代码学习——配置信息加载
igmpproxy源代码学习——配置信息加载
在igmpproxy主程序运行之前需要先读取配置文件,igmpproxy的配置文件通常为/etc/igmpproxy.conf或者/var/igmpproxy.conf
其内容如下:
quickleave
mode 3
phyint ppp0 upstream ratelimit 0 threshold 1
phyint br0 downstream ratelimit 0 threshold 1
igmpproxy加载配置文件信息由main函数中调用loadConfig()实现,加载配置文件的代码主要在config.c中。在分析loadConfig的具体实现之前,我们先了解config.c中的结构体struct vifconfig。该结构体记录了关于igmpproxy端口等配置信息。
struct vifconfig {
char* name; //端口名称 如eth0
short state; //端口状态 0-无效端口 1
int ratelimit; //访问速率的限制值
int threshold; //TTl阈值
// Keep allowed nets for VIF.
struct SubnetList* allowednets; //关于子网IP地址及子网掩码的结构体
// Next config in list...
struct vifconfig* next; //下一个节点
};
在config.c中,定义了struct vifconfig的全局变量vifconf。这个全局变量保存了我们从配置文件中读取的配置信息。laodConfig()的主要作用就是讲配置文件中的信息记录了通过vifconf可以访问的链表中。然后main函数在调用igmpProxyInit(),该函数访问vifconf,进行相关配置。当然igmpProxyInit()还有其他作用。
loadConfig
接下来我们进入loadConfig了解配置信息加载的主要流程。
void initCommonConfig()
loadConfig首先调用initCommonConfig()函数,初始化一些公共常量
openConfigFile(configFile)
打开配置文件,容易理解。除了打开配置文件外,这个函数还为全局指针变量iBuffer分配内存空间。iBuffer用于保存每次从配置文件中读取的512个字节的内容。igmpproxy的加载配置信息的实现是:每次从配置文件中至多读取512字节(实际上可能是一行一行读)的数据放在IBuffer中,然后再从iBuffer中解析出每一个token(关于iBuffer在nextConfigToken()会更详细的解释)。
nextConfigToken()
顾名思义,nextConfigToken()的作用是从igmpproxy.conf中解析出一个一个token。但是它不是每一个token都去访问一次igmpproxy.conf的,而是一次性取出READ_BUFFER_SIZE大小的数据放在缓冲区iBuffer中,然后再从iBuffer中一个词一个词解析,这512字节解析完了遇到‘\0‘的时候,(bufPtr == readSize)为真,再fread出512字节的数据。
如果igmpproxy.conf读完了,且读出来的数据都在nextConfigToken中解析完了,则(readSize < READ_BUFFER_SIZE && bufPtr == readSize)为真,这时返回NULL。
因为nextConfigToken()使用了缓冲区iBuffer,它就不是每一次运行都去访问一次igmpproxy.conf。第一次运行nextConfigToken的时候我们必须执行fread从次igmpproxy.conf中读取512字节的数据,第二次执行nextConfigToken的时候,因为我们第一次读出来放在iBuffer中的数据还没有用完,就不需要在fread一次了。
loadConfig的核心流程
loadConfig()函数中,在第一次执行nextConfigToken获取一个token后,我们就进入了loadConfig的核心流程,也就是配置信息的解析以及将配置信息解析为结构体struct vifconfig的成员变量保存在全局变量vifconf中(如端口信息,IP地址等等)。
正确的配置文件可能包含三类信息(不一定三类都有),分别是phyint、quickleave和mode。loadConfig通过token与这三个词的匹配来判断要进行什么样的处理。(我下载的官方源码是不支持mode的,这可以通过自己修改源码实现,我们也可以再配置文件igmpproxy.conf中写入其他配置信息,然后再loadConfig增加处理方法)
如果发现当前读取到的是有关phyint的信息,则调用parsePhyintToken()按照phyint的规则解析,将信息已结构体struct vifconfig的形式保存给指针tmpPtr,再通过currPtr串到vifconf中。关于parsePhyintToken后面有做说明。
如果发现当前读取到的是quickleave,则写到公共配置中commonConfig.fastUpstreamLeave = 1;
parsePhyintToken
首先看返回值,是一个struct vifconfig 类型的结构体指针。
在刚刚进入 parsePhyintToken时,token必须是网络接口的名字如(eth0,ppp0,br0),因此第一个token大小不能超过sizeof( ((struct ifreq *)NULL)->ifr_name)。接下来对结构体指针tmpPtr的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 。
tmpPtr->next = NULL; // Important to avoid seg fault...
tmpPtr->ratelimit = 0;
tmpPtr->threshold = 1;
tmpPtr->state = IF_STATE_DOWNSTREAM;
tmpPtr->allowednets = NULL
初始化完成后,将token(此时为接口名称)拷贝给tmpPtr->name
strcpy(tmpPtr->name, token);
然后使用altnet、upstream等关键词逐个匹配后面的token。匹配到altnet是需要使用parseSubnetAddress进一步解析:
*anetPtr = parseSubnetAddress(token);
匹配到upstream、downstream、disabled、ratelimit、threshold时直接对tmpPtr的成员变量进行设置。如:
else if(strcmp("upstream", token)==0) {
// Upstream
IF_DEBUG log(LOG_DEBUG, 0, "Config: IF: Got upstream token.");
tmpPtr->state = IF_STATE_UPSTREAM;
parseSubnetAddress
将 a.b.c.d/n格式的子网IP解析为结构体struct SubnetList
struct SubnetList {
uint32 subnet_addr;
uint32 subnet_mask;
struct SubnetList* next;
}
getCurrentConfigToken
判断token是否合法,没什么好解释的。
总结:
loadConfig主循环。
nextConfigToken()
while(){
phyint:
parsePhyintToken()
quickleave/mode:
直接修改公共配置
}
parsePhyintToken 将phyint的信息通过一个链表保存在vifconf中。
igmpproxy源代码学习——配置信息加载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用户投稿及互联网公开渠道收集整理发布,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可进行投诉: 投诉/举报 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