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花前病酒的学拳笔记,杨氏叶派,叶家拳,暂时1-19
花前病酒的学拳笔记,杨氏叶派,叶家拳,暂时1-19
看了花前病酒的文章感觉对我这样的初学者很有帮助,按辈份算他也算我师叔,在这里谢过。
------------------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一)
对于金仁霖老师的名字,早已经仰慕的很久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到其门下学习,不过,今年的5月,机缘巧合,我终于开始了和金老师的学习。
因为之前二水反复的告诫,不要在金老师面前太多的话,只要专注于拳的本身,再加上老先生本身的资历与威望。我初见老人的时候,竟然紧张的10分钟没有开口,在椅子上僵座如桩。后来在楼道里看各位师兄练习,观其拳架,和我以前学的和见过的架子差别很大,不得其门而窥。
又和大家分别试了试手,没有什么大的体会,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临走的时候,金老师对我说,你喜欢的话就多过来好了,呵呵面视通过,心理松了口气。
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因为到的早,又在金老师的房间里与老先生相对无言,枯座,估计二水的话给我影响太大,每一想开口总觉得话题不合适。若此时有人在场,看到我们两个,估计不会想到是来学拳,到是师傅领着徒弟在参禅的更象一些。
过了良久,老先生先开了口,:“你是哪里人?”嘿嘿,估计他也觉得别扭。
就这样,我开始近距离的观察老先生起来。金老师初见,你不会联想到是个武术家,最多是一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老学究形的,有着传统国学底蕴的知识分子。但是比较奇怪的是家里摆设却又完全是那种搞理工出身的人的习惯,因为我从小就在这样环境生活,一进到房间,看到这种只注意空间立体运用,而忽视外观装饰效果的风格,就能感受到这种老的,苏式理工的风格。
但若以我们练拳的人眼光来看,老先生的骨骼看上去很坚实,肩和跨的关节很
大,人看着是被骨架撑起来的,身上很瘦,很紧没有松散的地方。
后来,二水说这是气势透出体外,我现在对这个还比较迟钝,希望以后我能有眼光来欣赏。
第二次去学拳的时候,又仔细的看了看架子,有了一些感觉,似乎有一种把本来在身体里面走的劲路,通过转切的动作,把这种劲路在动作上面体现出来,明确出来。所以每个定式之间的串联,劲路路走向非常明显。还有就是拳中刺出的感觉比较明显,而不似我以前练的架子那么讲求圆滑。
当天,刘老师教了我纯阴纯阳的起式。这个起式比我见到的拳架都要复杂,要求也很严格,对于起落开合和呼吸的配合要求很高。我回去练了多遍,仍不得要领,但是连续做几遍下来,身体会感觉暖洋洋的很舒适,但是人却不轻松,大体是这个架子要求比较高的原因吧。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个开始,要求高的还在后面。
第三次去的时候,刘老师把我叫到一边,说金老师吩咐让他来教我架子,为了能让我尽快把架子学完,他好亲自指点我的动作,所以要求我方便的话每次早来一个小时,先学架子,后面一个小时再和师兄们试力,这样会比较好。
当时,我真的很激动也很感激,我不过是幕名而来的无知小辈,老人家竟然也这么认真的帮我制定训练的计划,让我觉得,自己如果不珍惜这个机会,实在是无法交代。
而我曾经问过金老师,为什么不开馆授徒,以他老人家的资历和能力,何愁没有大批的学生弟子充实门面,而对于清平的生活,无疑能做极大的改善。
金老师笑笑说,他是50年国家第一批大学生,50年代就拿120的工资了,但是他是做研究的,在单位里上班,没事情摆个场子教拳象什么样子。停了停,又说,我现在是代师传艺而已,我老师是这么教我的,我就完整的教出去。
后来,周日的时候我去王老师的场子里学心意拳。新来了一个小伙子,素质不错的样子,我忍不住指点了他一些。后来,回去的时候他给我来短信,说要认我做老师,学习内家的东西。我告诉他,多看看老师的动作,多练,多问,不要存疑惑。我知道的我会全部尽力告诉你,只要你想学。我的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二)
第二次去的时候,和金老师比较熟悉了,所以也排在各位师兄后面去听一下老先生的劲。初一接触的时候,觉得老先生的手很柔和,很难相信会有很大的劲从里面迸发出来。于是乎动了个小心眼,表面谦虚的同时手上暗加了把力气,结果发现,我的力越大,则感觉老先生手上的刚性越强,也许这个词不是很恰当,我感觉就好比一面墙,你不去撞它,它就没有威胁,但是你大力去撞,就会感觉到强的硬度了,这是一个感受。
后来再有一次,老先生讲到抽靠时候手的定位,无意手往我身上一搭,然后人一个抽起,我顿时感觉接触我胸口的手指里面有针扎的感觉传来,第一反应就是“闪人”,其实以前我一直觉得我是比较吃力的,加上人有些迟钝,一般的力来了,我不会有太大反应,这是第一次,没有力打我,我就自己跑了,大概就是神意上被控制了吧。
金老师抽靠帖的动作很有意思,大约就是一个吸气就全部完成了,吸气的时候是外升内降,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来重心的下沉,但整个身形反而上升了。从外观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好比倒着拿的一个打气桶,家里有这个装备的可以回去试试,倒拿在手里的打气桶是怎样的一个运动状态的。
虽然是这个貌似简单的动作,在我们初学做来,分解成很清晰的步骤,再强化练习,虽三载之功只练此动作,恐怕也难望老先生这一吸呼的项背。这个并非是我在这里替人吹嘘,实为亲眼所见。顾老师习武多年,体格健壮,同时下盘跨部开的很好,按刘老师的话说:“那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有一日,我们多人轮流和顾老师顶牛,顾老师就象个坦克,各个都被他弹回。金老师看的兴起,走上前去,只一个吸气,顾老师已经“失了势”,一抬手,老坦克已经变成弹簧车一样跳出去了。
这“失了势”三个字是金老师自己讲的,说实在的,我自己是没有看明白,只能先记录下来以后慢慢体会了。
金老师在讲解这个的时候提到了拿重心,示意我进身,我一前进,老先生在我肘上一搭,一吸,我脚后跟离地,要知道我的体重是老先生的一倍有余啊。最让我奇怪的是,我感觉到是我自己自动站起来的,没有外力影响我。再试,还是如此,再三的时候,脚上加了分量,心里话:“我不上当了”结果,还是起来了。至今不名所以,回家找人实验,对方一莽汉,根本吃不得这个,最后发展成了以力相较,已经失之千里了。也只有先记录下来,以后慢慢体会了。
再说到“沾”字,小元的身体是异常灵活松柔的,我们在盘架子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旁边泥鳅一样的在练十字手走八字的运动。大家搭手,他很少发别人,但也没有人摸的到他,因为这个人很油滑了,好比段皇爷的那个妃子叫瑛姑的在沼泽里练的泥鳅功(这可不是笑话小元啊,对他的这个身手我羡慕的紧)因为无从较力,大家都不服气,但又没法。就去问金老师,对付这等人怎么办,老先生说手一定要轻,沾上去,让他没感觉,又跑不掉,说着手往小元身上一送,眼见得小元就扭动不起来了,然后跳出去。手轻,我知道了,但是自己的手还是很重,再想到,现在很多人练推手还要寻求什么有压力的练法,练起来奋发如斗牛,两膀酸痛以为长了功夫。
实在是匠师有距,道艺有别了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三)
金老师是一个很遵守时间的人,每到有学生约好要来的时候,他总是事先就等好,从来没有让学生们等的时候。我因为奉命要早到一个小时和L老师学架子,所以一般我到的时候,金老师还在吃饭。
有一天周末,我到的早了一些,看见老先生已经座在电梯口,原来今天是孙子要来,老先生便座在这里等了。我不好意思让金老师教我架子,就自己在一边比划,老先生估计实在看不下我笨拙的姿态,就起来演示。演示的不是动作,而是膝盖的运动,表面看,就是一个虚步的姿势,但是这个虚步,要求是虚脚的一面全部靠墙要靠牢,同时实脚可以转动,这个转动是以大转子骨到脚踝之间虚拟的直线为轴,而膝盖弯曲的角度不变的。这样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动都要灵便,通过这样的转动把身体平送或者拉回。我照着做了一下,发现自己只能转半个圈便卡住了,十分的吃力。金老师说,把这个练开了,不将不迎里面的将和迎就全都有了。这个目前我还不能体会,只好先努力能把这个圈转出来。这个方面,L老师做的比较好,所以他的腿看起来很年轻,不象60岁的人的腿,金老师因为穿着一直比较严谨,没有机会看他的腿,应该也是很年轻的吧。至少比我的强很多了。
在学了第一节之后,看到我演练的架子,L老师特意强调了逢转必沉的概念,转,就是每个单式之间的转换,所以每个单式在做之前和结束后转下一个单式的时候,都必须让身体做一个沉开,沉开,就是里开后的身体自然下沉,做这个的目的是修复在运动做破坏的身弓。所以这个架子,刚开始不能追求连贯,首先要追求的是到位,而要把自己以前练习架子的习惯舍得放掉,这个也是金老师一直强调的话,就是放掉,这个架子开始是很累的,很多习惯也和外面练的不同,你如果要练,就要相信它。
这是一次看我练的很辛苦的时候老先生来跟我说的,他问我对这个架子是不是感兴趣,我说兴趣十足,就是很累啊,他说再过两个月,你的肚子就会小下去了,这时候你就有动力了。我大着胆子开了玩笑说,真的肚子小了我就有姑娘追了,老先生哈哈大笑,说这个架子刚开始要是认真教的话,学生就全跑了,没人吃的了苦的,你先把动作记住,后面要慢慢的修改呢。
那天人来的比较多,F老师在演练一个动作的时候总是不到位,这个动作很多人都做不好,估计以前也是金老师一直强调的。屡次修改之下,老先生大概有了些情绪。变不在搬架子,而是用同样的招式和演练的学生对功。按老先生的话说,你就是差了这一寸。老先生每次进身也就是一寸两寸的距离,对方就是差了这一点就被老师打的跳起,这样一招反复打了五六遍才停手,掉转头来和我们解释。
解释的主要就是得势和拿重心。得势了就能拿住对方重心,要得势首先要把自己的气打足,气打足了用身体把手带起来,通过自己的手和对手的手的接触把对方的重心也带起来。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好比和人搭手的时候自己是个充了一半气的充气娃娃,在和对方搭手的瞬间开始把自己的气打足,在这个打足气的过程中自己的手自然就会被带高,同时通过这个手和对方接通,把对方也带高,这个过程要用的是身体带动,很轻柔隐蔽而不可预测,而不是手的力量,一但用的手的力量,马上犯顶,便不奏效了。这个拿重心的过程,实际自己的重心也有起降,但是要做到对手的重心是在自己之上就能得势了。
我和Z对练的时候,觉得这个姿势实际是很极限的,人要靠足,抽足,忘掉手,不妄动,才能把劲路渗透到对方身体。而手的不动,我理解是两手在不动的点上可以假设其各有一个三维的坐标,我们要保证手严守这个坐标不动,同时还不能僵硬,再做一个全身的抽靠贴,这个过程是一个吸气的过程,但胸腹不能凸出,反而要极力的贴住后背,这样让身体张开,好象一把伞,而伞把所处的位置就是手的位置,这个时候即使手无法抬高对方的重心,也可以有很尖锐的感觉渗透到对方身体。
这里说的手无法抬起对方的重心主要是针对我们初学的不到位的人而言,我看金老师演示的时候,他的手和身体是一体的,可以用身体把手钻的很高。在演示起钻落翻的时候,金老师的动作只是身体略微的一扭,同时吸气就已经把手盖过我们头顶,同时脚下的重心已经虚浮。看这个动作的时候,我总是联想的蟒蛇的动作,蟒蛇是没有手的,手就是身体,蟒蛇上树的时候,只要身体一盘就可以上去了而不需要手的动作。而金老师做起钻的时候,感觉他的手就是这样顺着我们的手往上,但是过程很柔和均匀,几乎无法抗拒,你若有顶的心思,就会感觉老先生的手很硬有很大的吸力和弹让你顶的很不舒服反而打的更重。这些是我观察和实际体验的感受,不一定正确,目前先记录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回头看看是否有什么变化。
金老师把这些总结了三句话,后比前大,内比外大,下比上大,在盘拳架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个,就是时刻把自己当作充满气的内胎贴外胎,不能有一刻丢掉这个感觉,丢了就失了式,坚持这个感觉,会很辛苦,但是会很有效果,耐力和内力全都会练出来了,我的肚子也很快就小了(又是我的肚子,真的很大吗?)
我想保持抽靠贴在行架的过程不间断才是连绵不绝的真正意思吧,而不单纯的是手上划的圈连绵不绝,如若那样,我只要在家强化练习手上的划拳推磨岂不是很容易练出来了,简单而直接,何必如此费力。我和金老师讲了这个想法,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引用当年孙禄堂公对陈微明说的话,只有从内往外练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它才会跟着你。靠外在练出来的,是临时的,迟早要走的。最后金老师加了一句。说,就是在拳架的过程中一直保持这个充足气贴足的状态,如果保持不住不如不练,这个就是秘诀,很难理解,但也没那么神秘,只是很多人练的时候就是差这一口气而已。
看似简单啊,我原来盘架子可以连着三遍108式,而按照这个要求,只到三个式子我便腰跨酸涨无法坚持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后面我会再整理关于开跨和单鞭的感受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四)
随着学习的次数的增多,对叶氏架子的了解也比开始深入了一些。在做每个单式的时候,金老师经常强调的要前手不动,同时要将身体靠住,贴牢,然后用身体去打手。这个身体去打手,并不是简单的把身体压到手上,而是先把身体充足了气,然后整个的将身体里面的压力压到手上。这个感觉,我记得在网上看过田兆麟老师语录里曾经有类似太极的劲和高压水龙很象的话语,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能理解,现在在盘这个架子的时候,逐渐开始有了一些感悟。
记得小的时候曾经拿气球改装成水枪,把气球灌满水,在气球嘴上绑好一个圆珠笔芯做的喷口,对好人,一压气球,水就喷出来。盘架子的时候,要把抽靠贴做足,保持住,就是把自己灌满水的感觉,但是这个灌不是把自己做的挺胸凸肚做传说中的养气状,而是要把胸腹贴牢,让身体向四面扩张,而前手就是水枪的喷嘴,用来对好目标的。对准后,身体一压,劲就从前手压出来了。劲的大小,取决于练习者自身抽靠贴的功力,也就是自身关节松开的程度。劲的大小在开始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正确,正确了以后再练的精细强大。这个就是花时间磨的过程,磨功夫也磨性子。
拳架中许多动作,有很多看似不能理解的手上动作,在我感觉,实际上就是把身体里面流动的散乱劲路集中起来,通过这些动作输送到前手去的过程。比如单鞭,除了有把重心从后跨往前跨送,还有后手做勾手把劲路收拢然后通过胸部贴住的过程把劲路送到前手,还有后脚扣脚带动整个身体往前手合拢,还有后手拔高,把水银往前手倾泻的过程。。。。。。。这些动作同步,精确了,劲路自然集中且绵长。对手很难抵御。当然,一定要记得前手不动。
如若一开始就想着大力量打人,很容易前手乱动,等同于拿了水枪的喷嘴去打人,而不是拿水枪的水去喷人,更有甚者喜欢把整个水枪扔出去砸人,虽然练的虎虎生风,确不知离大道远矣。
前面说到前手劲的大小取决于练习者的抽靠贴的的功力,这个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在和G老师有一次试劲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正确的劲来。G老师评价我是劲比较整了。但是我自己很清楚,我这个整看似威猛,但在对方面前,却有点狐狸咬刺猬,无处下嘴的感觉,怎么使都不得劲。F老师在一边看我,说我上半身还可以了,就是跨上没有东西。说着来指点我,先把膝盖向两边分,分到极处,我正疑惑这样做的时候,后跨不是夹住了吗,何来里开呢?这个时候F老师让我从脚踝开始,一点一点把正个腿向外打开,然后再做一个腹部回抽的动作,让身体自然下沉,借此势把后跨也打开,那一瞬间,明显感觉到一道电流也好,内力也好从脚踝拾籍而上,连通了上半身,直到指间,(这个过程是,上半身的身弓做足为前提)。G 老师应声跳开。而我却僵直难动,因为这个工程着实是太极限了,跨部酸涨不已。若要问具体的感觉,还是一个把跨充气的过程,充气,自然是向四面膨胀的,整个跨是要向两边和极限的拉开,同时还有身体自然下沉做的沉开,这个做足了,自然可以体会力达四捎的感觉。
金老师一直强调的还有一点就是虚脚要有实,虽为虚脚,却不可左右晃动,虚脚尤其要做到内侧贴牢,这样在做重心虚实的转换的时候,虚脚才能真正不动如山,做好定位,同时也不给对手可趁之机。要做到这点,其实就是要跨开到极限。我感觉,无论虚还是实,脚上有力灌趾尖的感觉都是从跨中求得,而不是从脚趾求得。脚上的感觉,应该和手上一样,忘掉脚,忘掉之后,脚踝才松的开,才有轻灵可言。只是这个我目前无法做到,也许在真的做到的时候,这个猜想还要修正。可以请有兴趣的同好们一起来探讨,我这一点体会不敢说正确,但是我想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尽力记录下来学习的片段,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同时不敢专美,给有同样兴趣的朋友一些借鉴参考。时代在变革,武术的社会和历史地位也在变化,我周围大部分的朋友不是以此为职业,只是纯粹的喜欢,所以我也愿意分享我的感受给大家,无论正确与否,探寻真理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思考。但是不欢迎那些无聊的,怀着其他心思的人来胡乱发言捣乱,或者冒我的名字乱留什么言论,此举实无意义,有那功夫,不如多在自己的技艺上下些功夫。我只是一个纯粹的爱好者,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已。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的记录(五)
先前二水提示我说,最近的两篇记录写的个人的感受太多了,而记录金老师的教学过程的东西太少了,有些主观。我回看了一下,发现的确是有这样的问题,但是,也有些不得以,因为我目前的修为实在有限,有时候用凡眼看来,金老师发人的时候就是这么一动,距离不过几寸,如果这么写下来,估计就成了古龙的小说了:)
不过,认真的回忆一下,其实金老师的言语和动作还是有颇多值得记录和回味的地方,下面我尽可能客观认真的记录几个要点,请大家一起品味。
首先还是先讲前手不动,这个动作是金老师强调很多的,比较典型的是前手平举胸口,真个小臂和身躯平行,手心向自己,小臂贴在对手胸口然后身躯往前臂靠,则能将对方发出。金老师讲这个前手的时候,就说这个是“楔子”(或者是钉子,我听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是这个意思),楔子是不能动的。说到这里,他同样示范了一下前手推人的动作,这个时候明显可以感觉到,前手推的时候,这个力是可以顶的,可以抵抗的,威胁不大。做完这个前手推的动作,金老师会紧跟着做一个以身体靠的动作,让我们体会两者的区别,而后者的力是无法抵御的,只有跳开。
而这个靠,对身躯的要求很严格,金老师要求是胸口一定要贴住,而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两肩的肩窝出经常贴的不足,所以老先生总是要指点这个地方,一定要一直贴到指间,虎口要张开,虎口没张开,这个力就没有了,金老师同样也做过一个虎口没有张开的动作,这个时候,力是出不来的。
后来小Z在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第一次没有靠出来,金老师便指点是其手臂的问题,原因还是胸口没有贴足,后来小Z修正以后,明显可以看出几个变化,
一,后手会变的的很舒展,手指尖伸展开来,虎口张开。
二,整个身体充满弹性,身躯往前手靠的时候,可以看出是全身的架子往前手挤压的感觉,对手被发出去的时候很脆,没有拖泥带水。
三,小Z自己口述感觉是要抱了一口大缸然后把这个缸向对手压过去。
说道这个抱缸的动作,金老师还特意做了一个浑圆桩的姿势,跟我们讲,这个桩不能死站的,要前后摇摆的站,他让我在对面按住他的两手,然后金老师自己往前一摆,我就感觉有力直到脚底,力不霸道,但是人站不住。
我在做同样动作的时候,金老师用两只手分别按住我的胸口和尾闾位置,要这两个位置尽力回收,同时要做到均匀,这个均匀就是我胸口和尾闾感受到的老先生的手上的压力要一致,同时在身体前摆的时候,不能有前后,要这两个位置一起,均匀的摆出去。这样对手才能被发出。同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金老师一直在边上喊要贴足,贴足,同时要吸气,吸到极处,同时胸口不能凸出,还是要尽力吸,吸到极处的时候,对手自然就按不住我的手了。如果脚踝不够松的话,前摆可以配合跟步,但是还是要做到胸口和尾闾一起前移,要均匀,身体不能弯曲。
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注意就是对比,正确的和错误的动作的对比,然后再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是正确的,同时还会告诉你,在哪本书里的哪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非常详实,所以在我们学会一个动作的时候,往往就同样就知道了这个动作的来历,用法,还有拳论里对这个动作的阐述,以及拳论这一句话的意义何在。如果心情好了,还会再加上一个小故事,有的时候是讲他自己和人交流的时候这个动作的用处,有的时候就是讲那些前辈的故事。无意之中,我们就上了一堂关于拳的理论和历史的客,同时自己也长了功夫。如果有心,就能发现很多的金子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
金老师很反对把拳的东西玄妙化。老先生很少讲气,讲丹田,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举例子,当年有“日本”练什么“道”的(这里还是没太听清楚),就是练的肚子很大,可以一运气把缠在肚子上的绳子(布?) 绷断。但是最后肠子出了问题。说道这个他就会看看我的肚子,再重复一次,只要再三个月,你的肚子就小下去了,呵呵。老先生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很有信心的。
不过金老师的确有他自信的资本,他通过教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把里面的东西分拆的清清楚楚,没有一处模糊的地方或者主观臆断的东西,让我们看的明白,然后再组装回去演示整个动作的运行。用过最夸张的形容词,我听到的也就是一句:“这个很神奇,但是也没那么神秘。。。。。。。”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的学拳记录(六)
这一周,跑去出差,所以没有机会去老师那里学习,加上来势汹汹的感冒,所以只能在屋里小规模的练几个单式,其中我练习的最多的就是搬拦锥。
上一次去的时候,我问到金老师,如果遇上本力大的,喜欢讲打法的,我们这样的练习,在对敌时候会不会有措不及防的隐患。于是金老师就叫我打他,有过以前的经验,所以我这次就没有客气,直接一记直拳打过去,但是,很快的一个瞬间,我只来得及听见老先生吸口气,我的胸口已经撞在老师的拳头上。金老师说,我还可以再快些,于是我又用了些力气,结果是,我更加猛烈的撞在老师的拳头上。
金老师说,这就是后发而先至的道理,说着给我把招式拆开来演示,当我一拳打过去的时候,老师用肘向内拨动我的拳头,但是这个不是用肘本身的力气,那样就犯顶了,关键是用跨带动肘,跨的动还涉及到膝的转动,这个在前面我已经说过,这个过程很复杂,就不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很明白,以后有进步了我再回来重新解释一下,现在能记得的要领就是通过跨的沉开带动手肘去拨动对方的来拳,当对方感觉到拨动的力的时候自然会向反方向用力反抗,这个时候,顺势用手做拦的动作,将对方的前手向自己身体的外侧引开,这个动作很重点不是手上,其实还是用身体做一个开的动作,动作的起源还是在腰跨中求,身体做开的时候,两肩要贯通,左手的拦和右手的锥要一气呵成,左手拦开的同时,左侧的力通过肩膀传到右手,右手几乎同时到达对方的胸口,对方越快,那就死的越惨。
这里再回过头去想想二水曾经讲过的摆好了姿势将自己的尖锐处对准对方的破绽就可以了,实在是很实在的话。而我们无法做到或者无法领悟,关键在于无法很快的将自身调整到一个尖锐的状态。否则只管做好自己的,不求退人,自保是没有问题的。
说到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很尖锐的状态,金老师说,有前必有后,后来又强调了一下,说,“有前必先有后”这个“先”字很重要。后面的靠和贴做足了前面的东西才出的来,任何一个动作,先把自己的后方做好,先不要管对方,自己做足了,对方也不敢进来。我想老先生说的手法为末技,估计就是对于拳法中以我为主还是以客为主的理解上的境界了,这个上面我还需要多思考。
L老师说,金老师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一套架子,他现在追求的不仅仅是这个动作怎么做,而是在深入的研究一个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动作上,手和身体的关系什么,脚和身体的关系又是什么。。。。。。。。金老师现在在研究的是拳的原理。所以大家每一次来的时候都觉得能在老师身上发现更多的东西,时间长的学生学了几十年的,还是每次都来,因为每次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听到这里我生出了很惭愧的感觉。
有一些动作,我经常做不好,不能领悟,就在那里反复练习,金老师就告诉我,要我把自己熟练的能领悟的动作多练习,后面慢慢会通的,不能急。这个就象写字,练书法,书法最根本的就是永字八法,但是光会这八法不代表可以写好字,尤其是自己写的不好的字,你使劲的写,很可能越写越差。练拳要向爱好一门艺术,而不单单是重复,比如写字,状态好的时候一天写个几幅都很满意,但是你要是规定自己一个小时要写60幅字,到了后来肯定就象画符了。在老人的眼里,拳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不是简单的体力动作了。这也就是我们每次看到老师,都有高山仰止,目眩神迷的所在吧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学拳记录(七)
金老师在教每一个动作的时候,都喜欢讲解这个动作的根源,并会引用拳谱里面的经典来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这个动作的本意和依据。
说到脚底的时候,金老师说,杨家老谱上面讲的脚GEN ,实际上是脚根,一字之差导致了大量的谬误出现在拳家当中,脚,是要求平铺于地面,象吸盘一样吸住地面,脚趾不扣,脚跟也不顶,就象贴在墙上做挂钩用的那种吸盘一样,吸在地上,怎么能把脚平铺地面呢,就是做牌位先生。顾名思义,人象牌位一样站着,全部靠足,然后摇脚踝,脚踝以上完全不能有弯曲,就象牌位一样前后摆。杨先生管这个叫钟摆,但是是倒钟摆,很多人理解成正的钟摆,并以次来解释顶头悬,就会出现问题。
做起势的时候,纯阳时候,手旋转往前的时候,手的位置不要动,身体做沉开,通过脚踝的晃动就可以把人发出去。吸气做沉开的时候,有节奏,一,二,三,金老师示范这个动作的时候,数到三,他的重心已经在我下面了,但是膝盖没有弯曲,手的位置也没有变,完全是靠开跨的动作导致身体的自然下沉,如同我前面提过的倒拿打气筒的姿势。但是我们和老师搭上手后,却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重心降下来,一直还没搞明白是什么道理。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八)
最近上海酷暑,金老师决定放了个暑假,一直到8月10号才开始上班,等到再开学的时候天气有些反复无常,刘老师的腿上有旧时工作的损伤,发作了,要在家休息几天。虽然刘老师不在,但是我习惯了早去,到了后发现就我一个人,于是和金老师座在门口聊天。金老师给我讲了许多的故事,可惜我实在对金老师的语言有些吃力,这些故事就只好意会不好言传了,其中大意有下面几个
1)不可好勇斗狠,最好不要以教拳做为职业,这是以孙禄堂先生为例子。
2)要坚持训练,功夫不可放下,一放下就要出问题了,这是以杨澄浦先生为例子。
3)要学拳还要有一些文化,不要有不良嗜好,这是以杨少侯为例子。
讲了半个小时,金老师手一挥,走,你打一遍我看看。
这次就我们两个人,这成了我的汇报表演,我往那一站,感觉老人家目光在我背后打转,不由的紧张起来,我这含胸,我这拔背。。。。。。。在家不是做的挺好的吗,怎么就僵了呢,汗就开始出来了。
待我纯阴纯阳做完,金老师已经从凳子上站起来,围着我打转了,这个是金老师的习惯,我们一般都给他搬好凳子座的,但是他几乎是座不住,难得座下来,还要演示座在凳子上转跨的训练方法。只要有人练拳,他必然围着人打转,各个角度的看。这回是围着我转了。。。。。。
待到我打到棚履挤按的时候,金老师叫了停,把我这四个动作搬了一下,尤其是从棚到履的转换的时候,强调两手要过中线,右手和左手之间要有一个交代,在外表上看来是掌心的阴阳要有互换,同时左手的前臂要贴住对手的前臂再履回中线另一侧(既棚开始的一侧),这个姿势可以左右来回做。
后来又讲到两腿的迎送,两腿的迎送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久没有要领,金老师讲的比较直白,迎就是开门,前腿先做一个贴靠的沉开,然后再后腿做一个贴靠的沉开,这样就把人家吃进来了,然后一送,送的时候是相反的动作,期间有个节奏,滴答,但是迎的时候,两条腿的动作,都在滴的节奏里,答的节奏已经是发人了。所以,我觉得有些类似长跑的节奏,吸吸-呼。现在我对节奏还很不分明,这个要漫漫体会了,知拍任君斗,知道节拍了就有了和各个拳钟较量的基础。金老师讲过当年田老师和拳击的人切磋的故事,拳击的节奏是很快的,变幻也很复杂,但是当拳击手把手提起来的时候,田老师就进去了,原因就是洞悉了对手的节奏,在这个节奏的滴答声中间的停顿的瞬间,就是破坏对手最佳的时刻。
金老师讲接劲啊,后发先致啊,都在这个节奏里。我问金老师,如果遇到速度和力量很快的拳怎么办,这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大家对太极是玩意还是拳的争论的焦点。金老师说,开门接啊!见我不明白,就示意让我来打,让我用力,不要怕,我有过前次的教训,就轻一点打出去,感觉拳着力处一片虚空然后是很强硬的反弹,加力再打,弹性更大更强硬,再加力再打,金老师迎了上来,还是用胸口。我人跌出,片刻后小臂表皮开始疼痛,(非拳的接触面)。估计是力渗透过去了。
后来的小赵就比较惨,他在和金老师接手的时候,手上有一处不平衡的,被金老师顺势进去一肘子,很细小的动作,我都没有注意,估计金老师也没注意,完全是他的自然反应,片刻后小赵胸口有些发闷,还要金老师按了几下再发了一次才化开。看来老先生对我还是手下留情了。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九)
最近终于把第一节学完了,动作勉强可以记住,但是真的连起来打的时候,却是感觉自己每一式都有问题,整个是一个不得要领。
再到金老师那里学拳的时候,金老师问我是否想往下学,我说想把第一节改过几遍再往下走,老先生很高兴,还安慰我说不会用太长时间就可以学第二节了,可能怕我觉得节奏慢吧,其实我是很想把基础打好再继续的。
金老师问我有什么问题,我很难说出具体的问题,干脆让老师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的搬,一次三个姿势,不贪多不求快
起式做纯阴纯阳的时候身体不能有起伏,倒摆的幅度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身体不能弯曲,我在做纯阴的时候,金老师把手放在我的后腰上我人变动弹不了,就是因为身体有了前弓,这样全身就不均匀,会犯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金老师会把一手放在我胸口一手放在我腰上,让我用身体把这两只手的受力调均匀,同时在倒摆的时候要保持这个均匀这样才算把中轴摆起来。
在做起式的时候手不能抬的太早,要在身体前摆后把手带起来,这样才会生出不顶的力来,才能让人按不住。金老师讲,当年陈微明老夫子说太极合老子。就是在这个起式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这个倒摆和抽贴,老先生是强调的最多的,基本每次都会讲到牌位先生和力在骨缝之中这两句典故。力在骨逢之中就是指抽靠贴做足后身体生出的自然的张力,按我目前初步的感觉,就是架子做到位的时候产生的弹力,当然,这个是最初步的东西, 后面应该还会有很多的变化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体会的。在金老师给我喂劲的时候,我有时会偷加大的硬的力在手上,无力的时候摸老先生的手感觉是没有威胁的,但是你一加力,马上感觉有强大的刚硬的弹力回来,而老先生似乎浑然不觉。而我们一摸他的手,他手上的寒毛就跟跟竖起,一举一动皆逃不出老先生的法眼。
金老师经常会强调这个倒摆,他讲这个倒摆他搞明白后去问叶老师,叶老一楞问他是谁教的,他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叶老抚掌而笑说,孙家的宝贝被你给拿到了。这才教金老师在脚上有三条线的道理。金老师说当年杨家是教一不教二,孙家是教二不教三。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所学到的是多么珍贵的东西,时代不同了,无所谓教二还是教三,只要肯学,老先生都是愿意认真的教的。
他让我回去多看看他写的里开外合试译那篇文章,那是他花了20年总结的心血,也是用了20年才从气沉丹田升华到气沉脚底的境界。
在做虎扑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求手是如摸球外壁状扑出,要求是自己先要有抱住球的感觉,要有这个感觉,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开合,靠贴都要做好。架子不要低,先练的太低会僵硬,失去松的本钱,练的松了自然就低,低是重心沉下去了,放的低也不是身躯外形的低。
后面所有动作都是围绕把自己身体这个空间做足来进行的,在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空间做足,每一式的功用就在其中求得了。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十)
最近一个朋友知道我在练太极,说是介绍个高手给我认识。我当时十分高兴,赶紧问一下高手的来路,看看能不能提拔点拨我这个愚昧的大脑袋一下。于是欣然应允,约定时间去见一下高手。
见到高手的时候,双方先互相抱一下师承,我很自豪的讲我是和金老师在学,然后期待对方的景仰:“哦,明师啊明师,一定出高徒。。。。。。。”然后双方进入愉快的双边会谈。
但是,我期待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只见高手一脸茫然,说:“我一般也不是认识很多人的我只跟几个老师学。。。。。。”接着报了一堆名号,听听也是高人啊。这么多老师,我开始心生景仰了。
接着,高手说了:“在上海没什么高手,北京高手多啊,那个王**听说实战不错,写的书也挺好,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局限,还有那谁。。。。。。。“
最后话题一转,说:”我最近开始在融合各家之长,我已经拍了很多大师的视频,大概两个多小时,每天研究。。。。。。”
一看是大学问家啊,我小心翼翼的问,您是不是学大成的?“大成理论是不错的,就是走偏了,光站死桩。。。。。。。”果然是高手,问题都总结的这么在点子上。
于是大家开始交流一些心得,我的那个朋友不懂拳术,于是问了些比较浅显的问题,我很献宝的解答了一些,也要显示一下在高手面前我也不是白丁啊。我和我的朋友都是学机械的出身,难免会说到力啊,矢量啊,压强啊。高手在一旁点头,你们说的都对,但是还是外在的表现,看高手这么表态,我们马上洗耳恭听,
“你们说的还都是外在的,真正的太极在你的心里,要无中生有,你们不要看我,这个全世界历史上只有老子一个人想明白了,但是都没有人看懂,我现在在尝试解释老子的第一章。。。。。。。。”
看见我们两个圆睁的双眼高手又补充:“你们不要不相信,场是存在的,你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解释了,世界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多维的(我在想高手业余是不是写科幻小说的),我们要有时间还要有空间,你看我的一个师傅就会隔空治病,但是,你们是不行的,治不了你们,因为你们不相信,你看凌空劲,这个是表演,但是隔空治病,这是真的,因为有场啊。(我已经开始活动身体了)我还有一个师傅会分身术。。。。。。。。”
我忍无可忍,终于不忍,就起来请高手指点一下,看看我这个胖大的身躯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来营造神秘的多维的场。。。。。。。
我心里话,我一会不揍你个分身乏术都算对不起你会分身术的师傅
也许高手听到了我的心声,于是,起身,活动一下,很有礼貌的邀请我改天切磋,然后就遁了。
事后,我的朋友说,这个高手原来是练拳的,后来生了重病,病中突然顿悟大道卖了房子到处结识大师,准备要修炼大道。他看着实在觉得不靠谱,本想让我来说服他一下,没想到高手现在是这个状态,令人可笑又可叹。
我的朋友也因此开始怀疑太极了,他承认太极是好,但是到底怎么个好法,他说没有人能说服他。
我想,这个就是太极拳界存在的普遍的围城问题了。
回忆一下金老师跟我说过的话题,最早说的就是,练了拳身体会好起来,身体好了,有效果了你就自然有信心练下去了,练下去后,好处就多了。
这是金老师一贯的风格,他从来不讲玄妙的理论,从来也不做似是而非的评论。如果他要指点我的动作。就会很详尽的用手指把劲路的走向在你身上画出来,同时再告诉你在哪一个关节应该做哪一个动作,配合什么呼吸,会有什么效果都说的一清二楚,纤毫必现,经的住挑剔的眼光和精确理论的严格考验,且随时间推移和个人修为的提高,而让受教者永远会回味无穷,屡思屡有所得。
反观我所接触的一些或师或友,总是缺乏这样手术刀一样精确的精神,。比如一个棚,金老师会从脚底涌泉(脚如吸盘)讲起,到脚踝(松踝),到膝盖(旋转),到跨(沉开),到虚实脚(虚中有实),胸口(吸提),到手臂(呼啦圈),到手指(杨柳拂风)这样姿势摆下来,如果还出不来劲只有一个原因,太懒。
而我接触到的有的师傅会讲周身如弹簧,但是这个弹簧是怎么摆放的,有几个弹簧,没有讲,有的师傅会把学生手臂一摆个角度,说这个就是棚,但一推上去,硬棒棒一块,何棚之有?还有的是让学生走路和慢练单式找感觉,找力有脚底起的感觉。力由脚底起是没错,但是这个感觉要是靠这么来找,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在蒙,运气好,悟性好的会抓住一些东西,反之,终一生数十年苦练,无外是力猛或手滑,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尾巴。
总是有人说练了很久找不到太极的门路,还有的是开始怀疑太极。而和金老师学习的很多学生十几年不间断,因为他们觉得每次自己提高了都能发现老师身上更多的东西,总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正因如此,才更加敬重老师了。
而从我的角度,对金老师的水平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评介,但是对老师的严谨,开明,认真,博学,还有其身上传统文人的风骨却是深有体会,也在这个镜子前面看见自己的不足。一致于如有某天无暇去老师那里,竟然会有惶恐愧疚之感。这是散漫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现在对太极的争论,我认为不是太极不好,而是,现在太极人中太缺乏淡泊的气度和极其严谨,对理论和实际都非常负责的尽心揣摩的领路人。 所谓大道混沌,但是传道也混沌就要出现问题了。
太极真的这么难以理解吗?我见到金老师的第一天,他就和我讲,归结到最后,只有两个字足矣!
里开 !!!!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十一)
金老师在教架子的时候,对拳的姿势不是很在意,每个学生的姿势都不尽相同,他从不会提醒手该在什么位置,或者运动该有什么弧线之类的。但是,对拳势却要求极其严格,所谓拳势,是指一个架子中内力的指向性,一个招式中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把内力集中在要对准的目标的方向点上而努力。一旦在拳势上出了问题,老先生马上叫停,并且会不厌其繁的来回纠正。
最常见的是用单鞭做例子,先让你摆好单鞭的架子,然后老先生把胸口送到你手掌上叫你打,没被指点过的,包括很多习拳多年的人物,都不识得其中机巧,一把力闷在身上动弹不得。然后老先生会换个方向站让人再打,力出来,对方不得其解,金老师就会说了,你的拳方向偏了,所谓方向就是拳势。
然后,老先生会开始搬你的架子,这是真正的搬,几个要点看似简单,无非是抽靠贴要做足,胸口要贴住要横向拉开,跨上要沉开,膝上要有圈,待把后脚的膝方转过来,前脚的膝和跨继续保持沉开姿势,前跨点不丢,后脚膝转过来后重心往前一送,勾手提起,保持抽靠贴不变的前提下向斜上方和前手对拉。。。。。。。。突然,感觉似乎身体里面的水银全向前手涌去,你知道劲来了。但是往往自己也累的够戗,这只是一个动作而已,如果在整个架子里面都做到这些,可以想象这个架子对细节要求的严格和对劲路流通上面所做的精确的思考和调节。这也是我目前不再练其他架子的原因。
金老师和膝上有圈一起讲的就是尾闾如舵,但是这个舵更应该项的瞄准器,真的船的舵是和船运行的方向相反的。说到这里的时候,金老师总喜欢拿手在前面后面的形象的比画起来。单鞭里面膝盖转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尾闾调过来对准目标。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十二)
金老师是个很老派的人,或者说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风度的人,这一点从穿着上可以看的出来。我接触的练拳的人大多不注意衣着,金老师是个例外,只要天气稍微允许,他总是一身衬衫西裤,一双 低帮的皮鞋。衬衫里面永远有一件背心打底。
我有时候到的早,经常看见金老师在案头奋笔。多是在拳史拳论上的文字,手边放一放大镜,资料摊了一桌子,被我看见,老先生就会不好意思的笑笑,说自己写东西的时候就是这样,资料到处滩。但是老先生的稿子却是一丝不苟,一眼看过去,满纸反复修改的痕迹,细到每一段字的排列。如果涉及臧否人物,则进可能的不涉是非,只写史实。所谓慎之又慎,只怕自己的东西会误导别人。相比现在大师著作寻常变等身的时代,这种治学精神实在硬如金石,鉴若明镜了。再反复的看金老师为数不多的著述,着实是金玉之质,值得反复把玩的。
有一次去的时候,金老师正在练剑,早就知道金老师的剑法得自叶老从学于剑仙李景林一脉,第一次见,我看得新鲜也那剑与老先生玩,结果我每出一剑,也不见老先生如何大的动作,可结果我的手腕总会被老先生的竹剑点住。老师说这个剑就是点人腕子,胸口太远了,对手一刺过来,就是照手上一刺,战斗力就没了。不要力取的,分出胜负就是在手上这一个圈里面,有时只是一度两度的的圈就已经分了胜负。所以,无论拳还是剑,都不是执着于见着拆着分个胜负的。对于现在流行的讲实战太极讲手法的,老先生是颇不以为然的。他引当年陈微明夫子的的话:“太极拳就是要出手拈住人家,拈不住就不要打,证明自己工夫还不够“。如果开始先喜欢练手法,会造成手上乱动的习惯,身法就出不来了,太极拳不是耍小聪明的拳。
老先生练剑的时候说,当年叶老去拜访李景林的时候,给李演示自己的拳架。李看了之后当即给自己的随从们讲,你们将来要学我的剑,就要先学叶先生的拳,这个拳里有我剑的意思。对于拳中有剑以我的修为我还无法理解很多,但是,金老师经常强调的几点我是一直记得:
首先,步子不能太低,太低了稳则稳矣可是东西上不来,轻灵二字是找不到的,脚上的东西也到不了手上,那扎实的底座也没意义了,还容易伤腿。
步子也不能太大,经常有人说打拳如走路,实际上这句话打拳如行步,步子大了重心在两个脚之间无法灵活互换,这样也就无从说起轻灵了,还有很多劲也打不出来。比如我们拳里的跟步,就是孙家的特色,好比半步崩拳的打法,后脚跟上半步后把重心从前脚快速的移到后脚,前手接敌不动,靠自己的重心的反作用力就把对手发放出去。如果要劲路再猛烈一些,就是在对手发出的瞬间把手随身体回抽,其劲路顿生令人胆寒之意。打的好的,手上的寒毛全部竖起,好比身上打了冷颤,这个就是“冷劲”,而不是做冷不丁打人一下的解释。而回手如勾杆的意思也是在这个里面了,这个劲出来了,就可以打擂台了。老先生讲的时候一边叫我们挨个上前听打,反复实验不同的劲路,果然是凌厉凶悍,若有人再说太极不能打,便请他来挨上一记。
但是说到打,老先生常讲太极拳不是为了把人打伤打趴下,而是为了打服而不伤人。所以拳中都是长劲,长劲可以控制,长劲的末梢一放就是短劲,可文可武。太极拳是文人武练的拳,要苦练还要巧练,不是单纯靠力气就能出来的,弄的不好会越走越远的。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十三)
金老师平时看上去,是个很平常的小老头,每次我到的早了就拉我说话,用他那老式上海话跟我说些家长里短,老人的生活总有些无奈的,尤其是他们这一波的老人,有一次我遇见来收物业费的,虽然他们对物业的卫生不满意,但还是要交钱,临走还要和人说上两句好话。待人走了,再和我说,这里的物业如何的没有人管,涉及说人不好之出,就我们两人,老先生还习惯的靠近我,捂着嘴小声的讲,很有些不好意思,抱怨后还要解释一下,:“我不是说他们坏话。。。。。。。”
但是一但涉及到拳术,老先生的神态就是一变,正襟危坐,声音清扬,忘情处起身比画两下,严合法度,其中根节,种种掌故信守拈来,娓娓而谈,听者无不入神。
若要试手,无论你力大力小,总会被老先生称的均匀,其力入体如针刺如风吹,不知不觉又不可抗。有一次,我问及太极如何跟拳击和散手较量,答约:“节奏”,知拍认君斗,如何找节奏呢。老先生让我出拳,拳出时,彼人已两手粘住我肘,人已在我侧面,我拳出较猛,感觉肘前小臂被金老师的肘拂了一下,甚轻,片刻后小臂对穿处有痛感,结束回家的时候,小臂至无名指处有一线酸痛。后与一形意拳友言及此事,曰此为打穴功夫,非功利精纯者不可为也。
所谓节奏,是贯穿在所有拳架动作里去的,最能体现节奏的就是在跨的迎送之上,这个动作老先生讲的最多,也是最难,最基础。上次学习,我们干脆把老师按住,大家轮流在老师腿上摸,才发现原来我们远未到极限,很多老师认为平常的动作我们根本做不到,所以学起来很难,这大概就是大学教授教小学生的苦恼吧,不过还好,老师有耐心让我们摸,做迎的时候,后跨要开到极限,膝要有朝过小脚趾以外的意思,然后在膝上有圈裹回去,此为一,膝上回裹的时候,前跨尽力回抽,把跨摆正,同时前膝向后膝有合的意思,两膝一裹,就好比包裹一样。此为二,做着动作的时候难度在后跨兜回来的时候不能夹跨。待兜回来后,后脚一撑便可送出,此为三,难处在于不可有起伏,不起伏的关键是跨要开的充分。一般这样的动作做个两三次,跨臀变酸痛不已。但是这个做的好了,那所谓的接劲,引化,吞吐便都在里面了,可以说自己有基本功了。
说到国术教与学的繁杂,老师也常言,凡事都有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过程,他现在在做的就是把教的东西尽量的简单明了,让想学的人能一听就明白,就可以学,他 是很反对把拳玄化和神话的,对于目前拳坛此风颇不已为然。但是老先生自己发言却很谨慎,一个里开外合,大周天,老师研究了30年才敢写出来,一旦说出来,便说的净而尽,不留城府,只待有心人来学了,真的学得就是受用无穷了。
“我最近也还在进步,教学相长嘛”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总结,说完后笑笑,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仁霖老师的学拳记录(十四)
上海的冬天似乎是一夜之间到来,平时大家学拳的楼道里面骤然冷风飕飕,加之过年忙碌,来的人少了起来,所以大部分时候,我就在屋子里和老师聊天,听听故事,顺便问一些困惑自己的问题。
老先生说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简化直观的教学手段,在这个上面完善了,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和理解。他说自己的儿女都没有时间来好好学习这些东西,如果我们想学,他就尽力的教,反正也带不走,没有什么好保密的,有些东西很奇妙但并不神秘只要想学总归可以学到。他希望整理出一个简单可行的教程,把太极的精髓放在里面,大家可以养生,也算自己留给子女一些东西,让他们可以练着,对身体有好处。
说到技击,他总是说打不是主要的目的,打伤人容易,打不伤还打的服才是本事,不要有好胜的心思,但是也不要怕,只有知道了节拍,任何的手段都可以应付。说到这里,他讲起当年田老师和搞拳击的切磋,也是顺着对方的节奏打进去,拳头的收发之间就是节奏,当你能够接对方的拳头的时候就可以破坏他的节奏。怎么接?扬家用手,孙家用胸口,我上次吃过老师的苦头,就换了小赵上,也被老师用胸口弹的飞跳。老先生讲我也不练排打,不练铁布衫,但是你的拳头打不痛我,因为把力已经卸到脚上,再弹回来, 就是用你的力打你。这个吞对方的劲就是靠胸口的吸和贴,不要怕把自己的重心起来,要用自己的重心把对方的重心抬起来。怎么台,主要是要和呼吸合。呼吸要细长深沉均匀。把这个做好了,可以跟10个人车轮战也不会喘,我这么大岁数了,和你们年轻人一起,推手的时候我还可以开口说话,要是用力,早就累坏了。
和老先生在一起,对“双重”这个词感受很多,在太极拳里面双重是很大的忌讳,但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双重的意思,包括我自己,以为把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就是双重了。而实际上,我发现,老先生把一切有凝滞的,重点分配不清晰的,有阻碍的动作都称为双重。双重则滞,老师说,手上有阴阳,但是你又想做好阴又想做好阳就是双重,你只要集中做好阴,阳自然出来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就是中医的理论,也是太极。里开外合,又要做里开又要做外合就是双重,里开了,外自然合,只要专著把里面做好就可以了。练拳的时候不要杂,先深入一样,透彻了再换,同时要弄很多,双重了。我自己就只研究太极,有心得了再看孙家的东西, 发现很多是通的。比如孙家的换劲,就是实脚往虚脚的转换的打法,崩拳,马型都是这么打。说着比画了一个动作,果真是招架不得。
尤其是在老师的房间里,这个狭小的空间,当我们不得不和老师保持近距离的时候,会发现无论如何,自己都是很不自在的面对老先生。他的意思始终会笼罩着你,在开阔的空间还可以走避,在小房间里,就难了,尤其是老师喂劲的时候,对其渗透的凌厉又感受深了一层。
说到推,老师一般不说发力,而是说站住对方的空间,还有就是拔根,怎么拔,尾闾要有铲的意思,但不能露型,尾闾要从对方的脚下抄进去的感觉,同时虚脚站住位置,再做沉开,把实脚往虚脚上送,对方自然就要出去了。步子不能大,大了就要双重,不会灵活,没有两脚并一脚的感觉。
要打重心低的,就要往斜下方打,借对方的力把自己调正,对方有往上弹起的意思,借其力就可以放出去了。
脚踝要松,想象自己穿的是大铁鞋子,脚固定在鞋子里面只有脚踝以上能动,脚踝松动了,神意的东西就可以出来了,否则就没有轻灵。
要接对方的力,就要象守门员,身前要是空的,把力往自己空处接,而不是硬挡硬接。当年铁腿李惠堂踢足球,门柱都被球打断,靠手硬打肯定是要吃亏的。就要要有守门员的心态。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在学校里踢球的,是后卫,据自己说脚上也是很凶悍的,可惜没看到照片,下次倒要想办法问问。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的学拳记录(十五)
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学拳的记录了,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忙碌,人变的疏懒,再者,总觉得很都感受,都过于主观,一写下来总不能满意,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大抵初学者都喜欢把笔记做的尽可能的详尽,但是一旦功夫有成,想要留下些给后人的资料的时候,都尽可能的言简意赅,精炼致极,现在看金老师写的东西,凡涉及到和拳法练习本身的文字,都很简练,初看时候很难理解,一旦自己有了基础,便值得拿来反复观看揣摩。
金老师常和我说,自己一直都在总结太极拳教学的的理论和方法,怎么让人更快的理解和更容易的练习。同时他把自己的对拳的要点也不断的提炼和总结,直到现在,只有四个字是常挂在他嘴上的“里开”“被动”。
里开是我们这个拳架中最基础的,也是贯穿整个拳术修炼的过程的中枢,我认为,里开做到了,所有节节贯穿啊,虚领顶劲啊等等等等,都在其中了,所有这些词汇实际都是形容达到正确的一种状态,古人在此用词不多,实际很有深意啊。
至于被动,是我一直难以理解的词汇,因为在做抽靠贴的过程中不知道被动怎么能够做到,被动含义是什么?有一次,在做抽靠贴的动作,金老师说我的胸口做的不够,因为太主动了,所以僵住了,说着突然用手做剑指刺我胸口,我未加思考胸口往后一撤,金老师笑笑说被动就是这个感觉,当时有点感悟,回家后继续练习,才发现原来自己过于注意胸口的动作,往往会造成憋气,最后胸和肩膀变的僵硬。但是如果忘记胸口,只管将后背往后靠去,放开呼吸,只靠后背将前胸一起朝后拉动,自然可以将抽靠贴做的很足,且没有僵硬的弊端,好比是拉风箱。在抽的过程中,其实胸腔的容积在增大。
夏天到了,金老师照例放了暑假,虽然最近老师那边去的减少,但是,我相信按照里开和被动的准则去坚持练习,总归会有自己的收获。
大宗师的境界----和金老师学拳记录(十六)
不知不觉,和老师学拳已经一年有余。对老师的认识也逐渐的平易和清晰起来,见面的时候也随便了许多,不似开始的时候诚惶诚恐,有时候和老师闲聊,话题也是开放的很,从国家大事到家长里短,从这些话题里可以看到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有在上海这个城市生活的人的特有的市井气息。。。。。。。但是一谈到拳上,老人的神态就是一变,马上代入的是一个循循善诱,又平实详尽的学者之气,这个是我在绝大多数的武者身上所无法见到的气质。而文人气质的缺乏,甚至是刻意贬低深究拳理的学习风气往往是学武之人的通病,也是最后无法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的关键阻碍。
金老师在讲他理论的时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详实而平易,从不说模糊的词句,从不讲玄乎的理论,既是的拳谱古论,他也会翻成白话文讲解,再举身边我们可以见到的事物为例来印照自己身体上的道理,学拳的人都知道,拳理说的玄乎让大家都云山雾绕很容易,但若是讲的平易清晰每个人都听懂,却是莫的的学问,不信诸君可看看诸多的书刊,取法五行的有之,易想八卦的有之,更有鼓吹君王六律,丁甲上身的,看着这些把所谓的国学的东西网拳理上一套,再配上一些玄乎的理论,扎眼的表演,变把自己包装成国宝的大师了。却未想过老杜留名千载,却是一辈子以自己的诗歌能让妇孺皆懂为已任的。看看金老师举的例子,老式的推窗,格栅支架,发动机的皮带,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我们眼前可以看到可以想象的东西,只有对拳理技法深入的了解和实践了,才能有这样真实的体会,也才能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理会到拳理高深处的精妙,金老师是用实际的行动在实践着我们国学的薪火相传的可贵之处,也给我们生动的上着象形和意念的关系的课。
金老师是一个很难拒绝别人的老好人,有时候在教学生的时候显得过于儒雅,几乎从不见老师指责你,基本上都是说你做的不错,但是要能这样一下,就更好了,所以和老师相处的时候,需要仔细的观察老师的动作仔细倾听老师的话语,记得我开始的时候我学的很慢,老师问我后面想怎么学,可能是怕我自己觉得自己学的慢,会不开心吧,老师表态说可以让我继续往下学。我当时表态说,希望把第一节多学几遍,那时候人少,每次可以让老师给我多搬几次架子,记得当时老师很开心,那一段时间也是我进步最大的时候。后来,老师跟我讲,他当时是希望我能把第一节的基础多打好的,又怕我自己觉得进度慢,不开心,所以问我意见,看我第一节学的不着急,他到放心了,觉得这样下去,可能会学的更好。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小老头,有时候小心的可爱,生怕自己惹了别人不开心,哪怕是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
但是在动起手来的时候,马上就变了一个样子。老师其实在他斯文外表下面是一个满好胜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引着他出手,看到我们师兄弟之间互相比画,兴致来了,就会和我们车轮大战,一开心功夫就全露出来了。上次我问老师对付架子很整能顶牛的人怎么办,老师说还是要引进落空,顺便说到上次某人来访就是这么顶的,被他如何的放了出去,说时迟那时快,我就扑了过去,老师后脚撤了半步我觉得自己变去势以尽,但并没有跌出去。正侥幸间,老师让我换个位置再来,这一次,我只觉得两手被老师的手一引,变全身如临悬崖,还未回神的时候,感觉一个大皮球迎面而来,我顿时重心全失飞了出去。原来我第一次扑出去的时候,位置不好,老师怕把我发出去打伤了,所以就退了一步化开,但是没把我发出去,他也觉得不尽兴,所以换了个地方再来,特意加了把劲,这一下就把我给打的双脚乱跳了。后来他怕我看不清楚,又让我扑了几次,动作慢一点,我就有了些体会,老师的手和我一搭住就把我的两手的分量称匀了,然后他的身体一个靠贴,把自己的中轴独立出来,我的力已经被他接在脚底,同时我的两手已经被他两手称匀无法用力,人如临深渊,不敢前进,这时候,他一个顺势,把脚底的力再弹回来,合着自己的中轴一起向我压上来,我这个时候就是门户尽失,所以感觉有一个大球扑面而来的恐惧了。
二水说,老师是一个很仁厚,很小心的人,有时候甚至不想让人看到自己身上有功夫,因为怕伤到人,打我们的时候也是留着一手,怕我们不经打。我当时没有在意,总是想,这么大岁数了,要发我们出去可以,真的要打伤我们就很难了吧。记得有一次来了很多客人,一起吃 饭后就到附近公园里请老师指点,当时有一个人和老师摸手,估计练过一些摔交型散手的+,上老就顶,人已经失势的时候不肯跳出,老师反而停了一下,就放手了,我当时觉得很奇怪,特意和那个人摸了几下, 觉得除了顶以外,没什么东西,老师怎么就放了手呢。后来老师跟我说,让我去和这个人讲一下,在失势的时候不要硬顶,遇到高手,可能会受伤的,当时我觉得不以为然,也没有多想。
而随着学拳的深入,手上也越来越敏感,我才知道,当时老师说的东西,实际上是他自己一直在加着小心怕打伤我们。现在和老师摸手,因为熟悉了,也比以前经打,一上来就不留余地,反而把老先生的斗志给激发出来了,那一瞬间,我们能感受到的锐利和凶猛,就是我们拳术上的精华了。有一次,老师讲解搂膝拗步,讲手从口出,以食指为轴,旋肘而出,同时两肩两跨里根抽到极处,这时,前手就如剑般犀利,有人若用般肘擒拿之法,可以顺势把手和轴都给他,把肩处断开,让身体得势,然后顺人之势旋肘而进,变可变被动为主动,另敌失势而走,这个就是孙家讲的口吐莲花,和蛇形下势的妙处所在了。当时我做示范去搬老师的肘,我当时存了私心,手上有的力很大,之感觉先是手上一轻,好象握着的手是凭空的一截树枝,无着力之处,然后看老师身型一个里开,然后肘顺我力一翻,这个时候突然手里握的不再是树枝,而是一把利剑,这柄剑是老师手臂化成,尤其前臂,竟似开了刃口一搬,当时虎口剧痛,连忙放手。后来不仅是虎口,连同小手指到小臂都有隐痛,此痛非受击打之痛,而是尤内而外有如针刺之痛,想是刚才一瞬间内力入体了。旁观的刘老师说他在当时看的真切,老师在翻肘的一瞬间,身体已经得势,翻肘是随身体得势后顺势而出,十分凌厉,那一瞬间,我的这个手臂已经被老师扭曲和管制,当时我如果继续顽抗必然要受伤的。这个时候再想起老师和我讲的失势之后不要硬顶,否则会被打伤的话,才知道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
老师常说,学拳,动辄讲打,把对方打的鼻红牙落,头破血流,实际上是最没用的表现,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麻烦也大。太极以剑入拳,剑讲击刺,只要能快速的使对方丧失战斗力就可以,不是武将上战场用的大刀,动辄要让人断胳膊腿。所以剑的要求更高,也要有仁心者用之,所以剑为君子之器,文人也可以配之。
从这些和老师接触的吉光片羽里面,我可以领会到什么是知行和一,拳法在国学传统精神和哲学里面的体用之处也逐渐深入起来,而不再是开始的时候一知半解的意想和猜测了。同时身体也在学习的过程里面有了显著的变化,病少了,人也挺拔了,老师讲,看到我脸色比初学时候好了很多,他就觉得我学拳就有收获了。
转眼年关将至,今年这个变化动荡的年月,想必大家都感触良多。我相信明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也相信我们坚持下去,自己的技艺也会精熟起来。也祝愿大家明年拳照打,钱照赚,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功夫有成!
大宗师的境界-------十六
金老师很少品评其他家的拳法要略,非要说的时候,总是先讲,他们的也不错,然后如何如何。但是在讲到拳架的时候,到紧要处,总有一句话会挂在嘴上,这个东西是外面没有的。仔细想来,老师在拳上还是有一个分界的。虽然老师是有教无类,但是,他很珍视自己的技艺,骨子里面对自己的传承是很骄傲的,只是性格使然,谦逊的人不习惯表露。但是,到真章的地方,那是分毫不让的。
老师认为,和自己学的,哪怕是只学了很短时间的,只要真的想学的,都是自己的晚辈,自己家里的人,自己家的小孩子,那就是要往成才里教。所以,老师经常说的是要没有胜负的心,要盘规矩手,这个是外面没有的。现在想来,真是一片苦心啊,为什么呢?如果不是为了让我们成才,,老师不用费那先苦心讲细节,也不会教我们放下胜负心。最主要的是开始要练出规矩,这个规矩有了,再后面求变化。这一层想的明白了,自己开始汗颜,我们真的是在学老师的拳吗?还是我们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乱走?
二水说过,要学老师的拳,首先思维要和老师一致。我深以为然,首先要从老师的视角去看什么是太极拳,即使我们一时理解不了,也要生吞死背,严格照做。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总觉得老师的东西可以做出来了,看来也不难啊,开始去和别人夸夸奇谈,很有成就。可是真正的对抗的时候,有一大半功夫都挂在了嘴上,使不出来。或者使出来的都不是我们练的东西。这个时候再去回想,我们真的理解了老师的东西吗,真的做的出来了吗?我们有没有为了争胜而掺杂其他的东西,我们有没有真的做到极限?
大部分时候,老师看到,但不会多说,但是,我们如果通过他的双眼,看到我们自己的镜像的时候,身上还有几分老师的东西呢?
前几日拜访夏超人师兄,感觉其颇得老师空松的好处,几十年功夫下来,这一处得了,便能在一方叫的出名号,拿的出斤两。
想必,其他各位师兄弟都有类似感受吧,老师的东西,我们一处做的到位了,都可以令他人测目的。由此可见,老师身上是一个大的宝藏,我们没有这个机缘一个人把他全部继承下来了,能做的就是,自己能吃透多少就是多少,要纯净的,不掺杂杂质的,然后,再和其他人交换交流。
那些一边和老师学习着,一边又想着争胜露脸的人,也许要仔细回想一下老师的目光,赢了就真的是对了吗?我们有没有倒空自己,再去装老师的东西,倒空再装的过程是痛苦的,反复的。只有不断的这样做,最后,我们才能得一杯纯净,凛冽,透彻的水。无色无味,恒远留长。
附:
今日开始,苦练规矩手,老师说了两年,我当耳旁风!现在要把时间补回来。昨日和金老师盘手,要求甚严,致右脚尖抽筋,回去腰酸,胸口有横开之痛,甚喜!
学拳记录---------十七
和老师时间久了,就会发现,金老师身法虽然变幻多端,但是有几个地方是一定要固定的,在这几个点谷底后,全身形成的是一个联杆体系,虽身法千变万化,但是其宗不离这个体系。
两脚涌泉,两跨里根,两肩里根,命门,两肘,两手的接触点。
顺序自下而上,要一气做到,所有的点都要像上了销子,销子上好后,无论怎么变化,全身还是一个完整体系,可以均因的受力,同时可以反弹对手的力。全身是一个有弹性的体系。
刚开始学拳的时候,这几个位置千万不得马虎,否则任你拳架打的仙姿飘渺,行云流水,但是身上东西是出不来的,打到死也出不来。
几个销子固定后,联杆体系的杆子还要做出弹性了,怎么做,阴阳相帖,里开外合,里开做足,自然就有弹性,有此,才能进一步体会由抢入拳。
待这一切做的纯熟了,接手时外形随意变化,顺势而为不拘一格,那就是二水所说,得鱼忘筌了。
但这前提是先要把荃做出来。
大宗师的境界,学拳记录十八
这笔一搁下就是三年,和老师学拳的的记录只在心里来回的翻腾,却没有见诸笔端,一半是因为自己的疲沓,另一半,却是因为自己对拳的理解已经到了瓶颈,不知道突破口在哪里。
这个大体是我们学拳人的必由之关卡,初始学拳,大多血脉喷张,天天恨不得下天大的苦功,一个月恨不得练成无上心法,然后逐渐开始要怀疑自己,然后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最后很多人坚持不住。。。。。。。
此山过去,山那边又是另一个风景,学拳如人生,一山过后是一山,山永远在那里,等着我们攀登。
学拳的初次困惑,是二水和我说与人接手,若顶不住就跳出圈外,回家练抽靠贴去,我那时天天都顶不住,禁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进步,好在那时候坚持,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可以顶住了,这个就是里开外合,抽靠贴沉的基本功,你不辜负自己,功夫也不会辜负你,老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学拳,太老师先在在楼上歇着,他们都是先自己练正四手,练到胸口衣服有汗渍了,老师才会施施然下来。太老师一个胸口内八字,要花400大洋去悄悄学来,而我们,四块都不用,全学了,但是功夫不够,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这拳。
二水曾说过,学拳最后,要学老师的神情,这个话也让我困惑了很久,作为一个典型的理工科神棍,我相信神佛诸天,也更信力学原理,拳法就是力嘛,跟我说这个虚的干嘛?你能拿眼神瞪死我?不信
但是每日练拳,到了揽雀尾,总感觉自己缺点什么,看看自己的拳架,点线面都有,肩跨踝都在,为什么没有老师打出来那种威慑力?老师的揽雀尾在你胸口一走,人是不由自主的要往后躲,你一躲,老师的手就按上来,然后。。。。。。。然后除了飞走就没然后了。为什么我做揽雀尾,到人胸口,人家会定,反而牵扯自己的脚跟呢?每日想,突然有天,回忆起老师打拳的姿势,揽雀尾时,以头领中线,中线带手,手要划过对方的中线,走一个小圈,妙处便在这里,头顶起,领着手走这个拳,那一瞬间,神态出来了,光有中轴线,没有神态不行,神态就是顾盼当中带着自己的轴线和手,这样我们完整的架构就有点睛之处,这个神态是建立在完美外形之上(含胸拔背顶头悬),这个就会对对手产生威胁,对方会被调动,所以二水说,太极拳是调控身心的学问,调整自己,控制别人,二水诚不欺我。
后看杂文,讲民国时期大武生谭鑫培扮黄忠,活灵活现,别人和他学都学不像,整个功架都完美了,但是就是刀一舞就没那份感觉,没彩,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一次把谭大师鼻烟伺候舒服了,又上了重礼,谭大师才拿筷子和茶杯比划了一下,就一次,再没多说,这人就明白了,实际就是眼睛要带着刀走,这样神态就来了,诸位有心可以试试。
金老师身上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沉淀着他一甲子多的武学的精华,这个宝藏老师是完全敞开的的,但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过来,或者来的太容易反而忽视,类似这样的精妙,基本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一块。
老师年岁越大,教拳反而越直接,现若有人上门请教,无论亲疏,老师开口直言内开,若是有缘人,便是如同禅宗棒喝,直至内心,方知拳法之妙可以致此,想必老师内心,也是想将教拳的方法完善致最直接单纯,能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窥见太极拳奥妙。想我的当时学拳,面色苍白,身材臃肿,汗多气短,学了一年,老师说我脸色均匀,后背挺直,然后加一句,这个就是学到好处了。上一次去,老师看着我肚子,说,怎么又大起来了,惭愧!还是惭愧!!!
若大家有缘分,能更多的去看看老师的东西,揣摸老师的神态,哪怕记得一点半点,都是无价之宝,且学且珍惜。
大宗师的境界------学拳记录十九
如何记录老师的一言一行,可以让师长的风采神韵超越时空的流传在世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知识学问和宗门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节,传神,生动,而又不能浮夸虚构,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实事求是的讲,太极拳尤其是太极拳论眼前的流传环境并不是很理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导致拳法的流传容易混淆于玄论,凡是听着神叨叨的就容易吸引人。在网上键盘大师盛行的今天,还有机会亲近造诣高深的善知识其实是我们的福分。
本门拳法的精髓就是清,实,锐,清是理论阐述清晰,三代人的努力,都是按照清晰的脉络不断整理,立求文字清晰,可操作性强,没有玄妙之论,只有操作调理。实,是指我们的拳架结构扎实,在盛行走化油滑的当今太极拳界,从基础起就重视拳架结构的稳定和抗压性弹性,恐怕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至于锐,我们在指尖讲求的劲路的穿透性,敢接敢刺的特点则是我们拳中精华之精华,也是内家拳法真面目的展现,这些突出的特点,构成我们叶家拳之根本面目,若不能识得此面目,则此拳没有学到,诸位有心,对照一下,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这些特点,便知自己是否入了门径。
其实笔者本人是一个自我意识很浓,一生只好打破规矩,蔑视权威当作乐事,唯独对金老师,着实的带着些各人的崇拜,这些崇拜不单纯是被金老师打过几次知道自己打不过他,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其一生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的专注和精进,回忆当时老师80几岁高龄还在说自己拳法上仍在进步,对照自己的懒散,内心总是升起惭愧。老师晚年教拳愈加开放,起手就是“内开”二字,直指道心明月,若有心者得此精华,当是受用无穷,若是再能听到“牌位先生”“拿重心”“牛鼻子”等等解说,得一招道理,就是一层境界了。
那年看电影一代宗师,将那功夫拍的团花锦簇,道理讲的云山雾罩,外行人看的热闹,内行人看了,知道作者走火入魔不是一天半载了,但是其中一招“老猿挂印”姿势倒是拍出了几分,切莫听他讲什么这一招的劲力在回头二字,那是胡扯,你按回头二字练,不练歪了脖子都是幸运,金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时候,玩的开心了曾使出一招,这姿势和电影里依稀一样,名字是叫“三盘落地”应是孙家八卦里的东西,这一招的道理实际在于两手自胸口往下吧上捧出的瞬间,这一瞬间,就是一个胸口,跨部和膝盖的呼啦圈往下一沉的过程,但是手上不能露形,这就是一个万法不变的抽靠贴,然后自然的一沉,这个动作会猛地扩大自己前面的空间,将对手的劲路引到我们上捧的双手之上,没有这个引进,就变成了硬打对方下巴,且不说是否打得到,光是这境界就是云泥两重了。金老师讲解这个招式的时候,曾让我们直接去打他,就在我们将触未触之际,老师的一个三盘落地,不但我们节奏会乱掉,而且自己的劲力全部落空,然后会感觉到超出金老师瘦硬身躯的力道让自己双脚离地。。。。。。。其实,最难抵抗的,还是自己劲路落空时候如临深渊的恐惧。
凡是入我们这一门的,大多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学拳的气氛是开放的,通融的,自发的,互相印证提高的,这样的气氛在当今这个世代十分难得,追其究竟,就是叶家拳法三代以来不断完善的教拳方法,还有金老师自己免费教拳,倾力传授的风气开创,我们和老师学了拳,从心里就有将这个拳法传播开去的愿望,老师自己经常讲他是代师授艺,而我们,也当经常告诫自己,我们是替老师将这门拳法发扬光大,切莫留私。
一门风气如此开创,金老师真正当得起一代宗师四个大字!!!
花前病酒的学拳笔记,杨氏叶派,叶家拳,暂时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