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移山之道》——读后感
《移山之道》——读后感
《移山之道》并没有来得及看完,大概只看了半多本吧,下面是我边看边提出的一些问题……(总体感觉看这本书还是有点吃力的,明显感觉是我的能力以及开发经验还不够,所以对于此书,我着重看的还是书中的关于软件开发的思想原则、解决方案以及方法论方面)
我看到的是第二版,下面的页数均是第二版书中的页数。
Q1:(这个问题与VSTS无关)P39,文中在强调“重视商业价值”的时候,引用了罗大佑的一首歌《错误》中的歌词,词是诗人郑愁予所作——
我嗒嗒的马蹄
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
文中理解为词中主人公之所以是过客,是因为他光知道拉风,不知道他的情人在楼上等他。
对这样的理解我表示有异议,《错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思妇闺怨的诗,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遇到了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归来的女子。又或者是表达了主人公无家可归的悲哀,书中那样的理解着实是少见,我虽然不能说作者心中的这个“哈姆雷特”是错的,也可能是作者为了故事性更强,故意打此比方,不过我还是想在这里提一下,万一有还要高考或者中考的学弟学妹们看到书中的理解,怕是在做于此相关的阅读理解的时候得不了几分O(∩_∩)O~
Q2:(P44)原文:
MSF没有提“质量第一”,或者“全面质量管理”,我希望移山公司不是质量第一,而是解决用户的问题第一。我也不希望移山公司是“全面质量管理”,因为“全面”之后,会出现“大道废,有仁义”的现象,大家都讲“全面质量管理”,往往意味着我们的质量管理没有抓到点子上。
对于这段话,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在实际开发软件的时候,并不要求质量最高,而是综合质量和效率以及商业价值来看,质量上的提高值不值得,我也感觉确实是这样,若只为质量提高那么一点点而付出巨大的投资的话,对一个公司或开发团队来说并值得。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提前习惯也应如此呢,还是我们现在为了得到技术的提高还是应该更注重质量,要求质量最高呢?
Q3:(P72) 原文:
两个劫匪在网名的路上看到一副绞刑架,劫匪小弟说,打个,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绞刑架,咱们的职业就好干多了。大哥说:“你真笨!如果没有了它,这世上的做劫匪的人怕是太多了,我俩恐怕是竞争不过同行,早就饿死了!”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故事对个人及软件业发展的启示。
我对这个故事并不是很懂,按照我的理解,对于个人,大概是指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吧,心中要有信仰,做得不对会有惩罚,这样就不会为所欲为了吧。那么对于软件行业的发展,我就不太懂了,这其中的绞刑架是什么呢?行业的规范?感觉并没有惩罚的力度啊,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Q4:(P84) 原文:
场景是工作项的一类,它记录了用户和系统互动的过程。
“场景”这个词在第三章——MSF敏捷模式的工作流程中就提到了很多次,看起来是一个听常用的名词,不够自己的开发经验明显不够,还无法理解,而且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到第四章具体介绍了工作项中包括“场景”,但解释性的语句也只有“它记录了用户和系统的过程”,仍然不是很理解,感觉阐述地过于学术,有没有形象化的理解?
在网络上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却在书中的第九章(P157)看到了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例如我们要设计一个网上拍卖的网站,商业用户(简称商户)可以开商店,买东西;一般的用户可以浏览,购物。
商户可以用我们的系统进行登录。这是场景,也可以叫任务,我们要以此为基础,驱动开发和测试工作:
我们计划要在网络用户界面实现商户登录管理,这是任务。
我们计划要在中间逻辑层实现商户登录管理,这是任务。
我们计划要在数据层实现商户登录管理,这是任务。
我们计划要测试商户登录,这是任务。
我们计划要系统能支持100个以上的商户同时访问,这是任务,同时也是‘服务质量需求’。
……”
这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了场景、任务和服务质量需求,感觉之前的疑惑明朗了一些,那我能不能理解为场景就是是计划的用户指定的某个需求,该需求可专业性地分为一个或多个技术点,而这些要达成的技术点则是任务?这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而来的,也不知道对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感觉又跟之前的“它记录了用户和系统互动的过程”不太一致,我已经晕了……
Q5:(P87)
这一小节讲的是服务质量需求(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QoS),文中提到“服务质量需求描述的不是一般的功能需求,而是软件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运行状态和质量”,这二者有很明显的区别吗?为什么不能统一起来?
《移山之道》——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