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数据库锁机制(一)——概述
数据库锁机制(一)——概述
注:内容为自己的推理认知+网络,如有错误和不合理之处,敬请指出。
在多线程环境中我用使用线程锁处理并发问题,而在数据库系统中,并发问题可以细化到事务级别,而DBMS对此的处理方案就是使用锁。
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完善的DBMS对于锁的粒度划分应该是细粒度的,比如行锁、页锁、表锁、数据库锁等。
被锁定的数据对象的表现行为当然和未被锁定的数据对象不同,有的锁可以指示已锁定数据对于其他事务只可读、不可修改,有的锁指示已锁定数据数据对于其他事务既不可读也不可写。
如何使用锁呢?DBMS提供给了我们可以直接在SQL语句上使用的关键字,例如MSSQL中的HOLDLOCK、TABLOCKX等,关键字比较适合于有特殊需求的业务,因为我们不可能为大量的SQL语句都标注关键字,所以DBMS为我们提供了另外的方法——事务隔离级别,相信大家也经常听到这个名词,但是实际项目中用到的却不多,因为业务系统中大部分都使用相同的隔离级别,我们只要在封装好的数据库访问层中写死或者配置在配置文件中就可以了。
对于事务隔离级别,大部分数据库都遵循统一的标准,ANSI/ISO SQL92标准中定义了四种隔离级别:
1、序列化(serializable):最高隔离级别,又称串行化,顾名思义,事务进入执行队列,必须一个个顺序执行,不能并发执行。
2: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不允许未提交读(脏读)和不可重复读(同一事务中对于同一数据任何时候查询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3:已提交读(read committed):不允许未提交读(脏读),但是允许不可重复读
4:未提交读(read uncommitted):允许脏读,即当前事务可以获取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更改。
各大DBMS在实现上略有不同。
锁的粒度/隔离级别和并发性/数据一致性有如下的关系:
原因简单说一下,因为锁互斥性,所以并发事务会被阻塞,具体细节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隔离级别的作用域是session级别的,对应到程序中就是同一个连接对象,大多数DBMS的默认隔离级别是已提交读(read committed),SQL关键字的加锁优先级要高于事务隔离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