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课程回顾5in1
课程回顾5in1
提出过的问题
问题1:敏捷开发在现阶段急于使用或试行,会不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整个开发流程在施行了一整个学期,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例如通过这个流程的实施,规划短期的项目进度,使得成员能逐步了解并亲身体验项目的流程,不过长期任务式的scrum会议,还有平常没有多少进度仍然要开这样的会议,总会有些厌烦。
问题2:邹欣老师担任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研发主管,所有整套书的知识和体系结构都有微软.NET开发流程的痕迹在里面,虽然软件流程并不限制与语言的不同,但是对于最开始并没有规定使用C#语言的熟悉并已使用java或其他语言完成部分项目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技术指点或者契合相关技术的学习方法,自行检索少用功能或特性的学习成本和已有资料的学习成本有很大差距,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本学期一共进行了三个项目,其中两个项目为java项目,一个C#项目,两种相关的技术方法除自行学习外还和已有相关知识储备的同学进行了交流,节省了一部分学习成本。
问题3:MSF for CMMI可以为团队达到CMMI第三级阶段,个人感觉本身就CMMI模型达到的标准这个难度就挺大的,尤其是教学模式估计很难达到标准,只是想知道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对于参与本课程的同学评价体系和《构建之法》书中的基本吻合,在每个阶段均需要小组成员根据相应的输入产出相应的输出,并要求自我评价和互评,模拟了现实工程项目推进需要的基本步骤,输入输出过程等,并且还进行了组成员交换、需求修改等软件过程中突发的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做出反应,以达到教学要求。
问题4:对于目前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上来看,自己粗读《构建之法》所能想到的问题很多都在书中给出了,所以能否给出一条思路,这个思路可以启发发现值得在本课程中思考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和与课程磨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为什么这些指标或者方法为什么这样设计、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例如项目进展中为什么需要版本控制,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工作活动进行统计即个人软件过程等。
回忆整个学期,想对后来的学弟学妹们说。
本学期的重要内容是对工程过程的亲身实践,学习用度量的方式将自己能遇到的活动和规划量化,并按照一定的指标或者评价体系对个人软件过程进行修正和评估。而且虽然说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编程,不过还是要以能完成的项目为基础的,所以选择项目就要慎重。
如果想要得到高的分数,那么就多做一些能够表示完成很多工作量的报告,毕竟这是能够证明任务量的可以直接评价的“证据”,所以提前做好身心俱疲的准备,因为在deadline之前为了完成本周任务忙碌到深夜的学长学姐们可以向你们保证,这个命题是真的——看大家发表博客的时间和频率就知道了。如果能完全按照课程要求并培养成习惯和素养,那就离合格的软件工程师不远了
如果重新来过一次,技术上,而不是态度上的改变和估计这些改变会有预期的结果的原因。
如果重新来过可能会结合更多并行课程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项目中,例如设计模式,这将使项目更有远见行并拥有良好的拓展性,并且使项目可重用和可读性更好,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的抽象来完成项目的架构和软件设计,在项目初期会耗时一些,不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教师说
不可否认,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是一段难忘的学习历程,教师也将自己树立成了一个完完全全“工程人”的范例——凡事讲求证据和度量,虽然这是培养合格软件工程师的目标,不过在师生关系中完完全全的使用这样的态度会给人不近人情的错觉然后产生抵触心理。也希望在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就能让学生发现“哦?这些度量这么有用,我要试试”,而不是感觉到了被灌输度量很有用但是等到期末了才同意这个观点然后再后悔莫及。
课程回顾5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