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乐视再融168亿造车,未来汽车真那么靠谱?

乐视再融168亿造车,未来汽车真那么靠谱?

技术分享

1月13日晚8点,乐视网公告称,乐视获得包括融创中国在内的168亿元战略投资的重磅消息,其中融创中国向乐视投资150亿元,乐然投资和华夏人寿合计向乐视投资18亿元,总计约168亿元。而贾跃亭此前公开表示,“再获得100亿资金,就能保证法拉第未来FF91大规模量产”。

由此看来,贾跃亭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未来汽车FF91能够实现量产,不惜出售乐视网、乐视影业、乐视致新等多家公司的股份,足见他把自己所有的宝都押在了未来汽车上。不仅仅只是贾跃亭,此前董明珠押注新能源汽车也引发了业内外人士的热议。而在2017年的CES展会上,未来汽车更是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共有大大小小超500家汽车技术公司参加CES,既有传统汽车制造商也有互联网公司跨界来造车。

对于未来汽车的构想,无非就是更便捷、更安全、更环保、更便宜,这几个概念真正落到实处便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这些新技术,主要有无人驾驶、车内智能系统、新能源驱动这三大变革。无人驾驶解放双手,在不想亲自驾驶或者无法亲自驾驶的时候可以有一个选择,智能车载系统让车内的时光变得丰富多彩,也让车变成能够独立思考可学习的存在,新能源的使用让汽车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尽量不造成环境的污染。

车企们都在为解决无人驾驶而使出浑身解数

一、福特立志生产大众消费得起的无人驾驶汽车

福特作为一个有着113年历史的老牌汽车制造商,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正在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那就是无人驾驶汽车。福特汽车的CEO马克·菲尔兹宣称要在2025年面向大众出售无人驾驶汽车,福特的目标是生产让普通消费者负担得起的无人驾驶汽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福特一直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先后投资了地图公司Civil Maps和生产激光雷达的公司Velodyne LiDAR。地图和激光雷达对于无人驾驶汽车都极为重要,精准、即时更新的地图信息技术是无人驾驶技术的基础,也是当前最需要突破的。而激光雷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单价太高,要想实现低价格批量生产还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在福特最新公布的第二代无人驾驶汽车Fusion Hybrid上,我们看到车顶的激光雷达布置和第一代有了明显的区别,不再突兀的像天线而是很自然地和车身融为一体,两个传感器取代了之前的四个。福特计划在2017年将无人驾驶汽车Fusion的产量增加到90辆,并且除了在美国加州建立实验基地测试无人驾驶技术,还计划很快将测试拓展到欧洲国家。

二、日产着手解决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隐患问题

日产认为自动驾驶技术最主要的障碍是车辆自主做出选择的能力还不成熟,在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情况时,车辆无法做出万无一失的判断。于是,日产推出“无缝自动出行”技术(Seamless Autonomous Mobility),运用NASA操控太空探测器的原理,在汽车遇到突发不可预测的情况下时,向后台“出行管理者”发痴通知,在有后台做出判断后重新规划可行的路径给出指令。同时,该区域的其他自动驾驶车辆也接受此条指令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这个技术可以看作是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有力补充,为自动驾驶的安全隐患问题提供了一条比较可靠的解决方案。

三、宝马、英特尔、Mobileye三强联手欲实现技术突破

在2017年的CES上宝马展出了以全新5系为基础的自动驾驶原型车,并且从现场演示的效果来看已经相当成熟,达到了可量产的水平。去年宝马宣布与英特尔、Mobileye达成合作,联手开发一个可拓展的全自动驾驶技术架构。

此次全球顶尖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企业的强强联手,通过分担开发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从单个关键集成模块到实现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为实现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表示在研发过程中从汽车到云技术的系统将拥有连贯可预测的行为,并且全部遵照最高安全标准执行。据媒体报道,宝马有大约40辆全自动驾驶汽车将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在美国和欧洲开始上路实测。

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局限于电动

2016年特斯拉在美国的销售量接近16万辆,是实实在在的电动汽车销量王牌。前些天特斯拉挖来苹果一位重量级软件高管的消息也备受关注,预示着特斯拉将在技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而其他很多汽车品牌也加紧了追随特斯拉的脚步,比如日前亮相的法拉第未来FF91,搭载容量为130kWh的电池组,最大续航里程在满足EPA标准的前提下可达到608公里,0-96km/h加速时间仅需2.39s,比特斯拉Model S等都要略快一些,该车的电池充电可以通过直流或者交流电完成。

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纯电动汽车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可以满足日常的出行需要,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对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能源的汽车。但是目前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电时间还需要大幅度改进,未来在技术上的投入还很大。

一、氢能源开始挑战电动能源

氢燃料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最大好处是它能跟空气中的氧,产生水蒸气排出,有效减少其他燃油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人口仅28万的北欧国家冰岛,早在1999年就提出大力发展氢经济,已经将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全部公交车、渔船更换成氢燃料电池,这种氢燃料用在汽车上相较于锂电池的电动汽车而言存在诸多优势。

首先,他们的补给时间非常短,一般只需要3-5分钟就能加满氢燃料,而目前电动汽车最快也需要近1个小时;其次,他们也拥有更远的续航里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续航里程普遍超过500公里,远远超过电动汽车的平均100多公里;最后就是他们对于环境污染更少,电动汽车的锂电池含有重金属镍、钴、砷等有毒污染物,必须回收处理。

已经有很多汽车生产商开始进行氢能源汽车的研发,2009年日产在日本发起新FCV计划,之后日产联合通用、福特等8家汽车品牌发起了氢燃料汽车的研究。现代集团正计划推出一款搭载全新氢燃料电池的SUV,预计2018年1月份在全球市场首发,这款车的续航里程将有望达到560公里,介于两位竞争对手丰田Mirai(502公里)和本田CLARITY(589公里)之间。目前氢能源汽车的研究还主要受阻于制造成本迟迟降不下来,再加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非常不完善,这类汽车的发展依然缓慢,还很长的推广之路要走。

二、太阳能汽车也开始蠢蠢欲动

利用太阳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把它用在驱动汽车上达到无限续航的状态更是听起来就让人兴奋。但是太阳能汽车的概念提出很久后还是没能真正实现量产,研制出转化率更高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并且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是一大难题。

德国的一家创业公司Sono已经研发出配有太阳能电池板的汽车,单块电池可续航185公里,毫无疑问这种太阳能汽车的生产成本同样低,最为重要的是它拥有更环保的特点。另外,特斯拉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造光伏超级充电站,通过“光伏-储能-充电”的方式,对太阳能转换而来的电力进行储存,并有望对特斯拉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太阳能充电。国内的汉能集团,在2016年7月一口气发布了Solar O、Solar A、Solar R和Solar L四款全太阳能电动车车型,并将在未来的2-3年投入量产。汉能称此次采用的薄膜太阳能芯片在阳光照射5到6个小时可发8-10度电,能够驱动汽车每日行驶80公里左右,每年行驶2万公里以上,满足日常交通需要。

人工智能让汽车变得更聪明

人工智能让汽车可以像人脑一样思考、做出判断、学习和解决问题,使得车与车之间、车与各基础设施之间以及车与人之间都能产生交流,运用雷达、激光传感器、GPS定位等技术实现车与万物的互联互通。在未来,车会变成有思考力的车,比如自己判断路况躲避高峰路段提高出行效率,识别危险系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

此外,传统汽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车辆间无法沟通,周围的车辆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靠喇叭、闪光灯、外形等来判断行为,这其中有对少安全隐患不言而喻。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车辆成为了一个个可识别、可沟通的存在,未来汽车产生某种行为前都会提前预测并告知,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行驶效率。宝马的iDrive车载系统从最早出现已经更新至第四代产品了,它集合了包括交通信息、移动办公、旅游及休闲资讯规划以及多种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驾驶”系统。另外,宝马还在新一代产品中增加了手势感应功能,优化了驾驶体验。

苹果公司在2014年3月份发布了车载系统CarPlay,该操作系统让苹果手机与汽车相连,以特定的界面显示在车载屏幕上,驾驶者可以在驾车时访问手机上的一切应用,听歌、看视频、社交、移动办公等都可以轻松实现。以后的车载系统将是一个开源系统,支持汽车制造商根据消费者自身情况进行定制,而汽车定制不再局限于车身外观颜色、造型等的变换,还可以对车内系统进行定制,你喜欢什么样的娱乐活动,常用的几款互联网应用是哪些,经过定制后完全满足出行过程中的娱乐需求。

未来汽车还有三道坎要迈

当前,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加入未来汽车行业,传统汽车制造商谋求转型,互联网、IT行业的大佬想要自己造车,无非是看重了它的市场。但是盲目地跟风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就像乐视一样,如果没有此次168亿资金的注入,其资金链已经断裂,想要在这个重制造领域站稳脚跟靠的可不是一朝一夕的热情,还需要迈过三道难关。

难关一:生产成本高

据了解,无人驾驶汽车光所用的激光雷达就高达50万人民币一个,车载大脑的价格接近20万一台,另外还有车身上的其它装置,整车下来成本怎能不高?除了造车的费用,新能源汽车所需要的各种路上基础设施也需要资金去建设,比如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氢能源汽车的“加氢站”等。而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未来汽车,愿意尝试驾驶纯电动汽车或者是无人驾驶汽车也需要资金补贴来铺路。

难关二:技术不成熟

当前未来汽车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比如在提升电池续航里程方面、在提升汽车充电时间方面,这些都是需要科技企业和汽车厂商来不断增强和提升的。此外,互联网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却在制造汽车环节存在不足;而传统汽车制造商则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面需要加强。

难关三:未来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欠缺

未来汽车是给未来的消费者使用,那么现在的道路、交通法规、停车场、交通标志、雷达GPS等等为行车做基础的设施肯定无法满足未来汽车的需要。比如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就不再需要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加油站、加气站,而需要重新部署一个个充电桩、加氢站,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可想而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充换电站仅3600座,公共充电桩仅4.9万个,充电桩和新能源车的比例明显不足。

另外,现有的交通规则、交通相关的法律、交通标志等等都要根据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隐患还是存在的,汽车毕竟不能完全达到人脑的水平,遇到突发情况或者人类使用不熟练的情况后果很难设想,那么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了之后责任怎么承担就成了新的困扰。今后汽车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对道路情况、交通情况、天气情况做出自助判断,那么就得设置汽车可识别的交通标志,那些路牌、灯光、收费站服务等用来给人类看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在除造车本身的工作以外,还有非常多的配套设施需要改进完善,这将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工程。

不论是从当前中国雾霾的天气环境来看,还是从科技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化、无人驾驶、互联网化、新能源化的未来汽车都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次产业变革将带来巨大的行业价值,这也是为何贾跃亭不惜出售乐视控股多家子公司股份,为何那么多科技巨头和传统车企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所在。不过,未来汽车要想真正实现普及,还需要迈过几座大山才行。

作者:刘旷,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乐视再融168亿造车,未来汽车真那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