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京东金融“涉嫌违规”有感:别把脏水和孩子一块泼出去
京东金融“涉嫌违规”有感:别把脏水和孩子一块泼出去
本周五,因为一纸关于京东金融白拿产品涉嫌违规的文件在网络上流传,引起了一轮针对京东金融的舆论风暴。很多人就此大做文章,依据这个所谓的“内幕文件”,将京东金融定性为“涉嫌违规”,大众媒体也跟风报道,一时间造成了“京东金融要出大事”似的舆论假象。但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件事,无非就是在互联网创新大潮下一个产品设计不小心触碰到了监管的灰色地带而已,大动干戈的上纲上线,无异于“把脏水与孩子一块泼出去”的不负责任。
从舆论引爆点上看,这件事能够发酵,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看似出自“大内”的神秘文件被泄露,撩动了“吃瓜群众”的猎奇心理。文件先是经过微博大V转发,然后一时间,各种猜测与评论纷至沓来,什么“京东金融出大事啦”、“京东金融被监管盯上啦”、“监管要拿京东金融开刀”借助各类自媒体平台传播开来。
而实际上呢,姑且不是说这份文件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的,从文件上也能看出来,它只是监管机关各个部门之间内部沟通的一个咨询文件,而非准备公开宣发的定性文件。文件发出去之后,是否最后真的定性违规,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至少截至到现在,也没有看到一行三会的网站上有这个文件的公开披露。从法理上看,如此这样即对当事企业进行盖棺定论的评判,进行有罪推定,明显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心理在作祟。所谓“看热闹的不怕事大”,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再从京东白拿这个产品逻辑去分析一下。很多人依据泄露文件中提到的内容去套用现在的一些法律条文,指出涉嫌违规之处,其中提及最多一点就是京东金融没有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强调白拿的消费属性而忽视理财属性。针对这一点,别的不敢说,就我本人的体验来说,这一点还真的冤枉京东金融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冤枉京东金融,不是空口说出来的。因为从业的习惯,本人经常会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创新产品进行尝试。京东金融很多产品我都亲自去用过,包括他们的明星产品白条,理财产品小白理财等等。至于这个白拿,虽然说名字叫白拿,但实际上产品介绍上很清晰的会告诉用户,你需要先存一笔钱进来,并且要固定一定的期限,然后才能享受“白拿”商品的待遇。我想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应该能够理解,这是在通过理财的收益前置去买这个商品。这个玩法并不新鲜,很多年前就有金融机构玩过。
稍微懂点互联网运营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这本质上是一个消费者行为学的应用。之所以设计这样的产品,实际上是能够降低消费者当期购物的痛感。这个道理,就像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一样,当你购物的时候,只是刷一下卡,三万五万,输入个密码就花出去了,而不是要一张一张去点钞。如果交易用现钞,那么消费者很有可能因为觉得钱多而放弃购买。难道用户不知道用信用卡消费需要还款吗?银行是否需要在消费者每次刷卡前都要告诉用户,你这是借钱在消费,以后是需要还的?同样的道理,用白拿的用户,难道不知道预存的这笔钱是去理财吗?
如果这还不够清晰,本人记得,当时白拿的产品,还有一种是附带收益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购买的商品物价价值不是太高,通过预存款的方式,不仅不用消费,还能获得一些额外的理财收益。这些都在产品介绍页说的很清楚。如果这样还不能说用户知道这是理财,那我确实无话可说了。只可惜,在这个所谓“大内密件”泄露之前,白拿产品就下线了。如果以后京东金融还能够重新上线这个产品,我相信很多吃瓜群众看到这个产品,就不会有这样的质疑了。
目前京东白拿这个产品暂时已经停止交易了。至于其原因,结合当前这个事情,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也许是在文件泄密前,监管层就与京东金融进行了沟通,对该产品的设计瑕疵提出过疑问,而京东金融依据监管的指导意见进行产品的优化。这个合理的推测,是基于本人在互联网圈子混迹多年了解的情况。在很多人看来,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搞金融的企业,都是跟监管对抗的。但实际上呢,企业跟监管的沟通,要远远比大众认为的要多的多。很多产品的上线下线,更新改版,他们都会跟相关监管机关报备。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样水火不容或者猫鼠游戏。
虽然现在市场上还有很多滥竽充数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公司,但实际上,现在的监管思路,并非外界认为的那般死板。在监管机关看来,“脏水”跟“孩子”哪个该泼出去,哪个该去鼓励创新,还是能分的清楚的。但很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此前市场上出现的“坏孩子”太多,以至于每一个被监管关注到的企业,都被公众认为是坏孩子,所以也要跟脏水一起泼出去。在这个环境里,京东金融虽然委屈,也是无可奈何。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京东金融“涉嫌违规”有感:别把脏水和孩子一块泼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