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银行会消失吗?

银行会消失吗?

在吴晓波频道的一期《银行去哪儿了?》节目里,吴晓波开门见山地提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银行业将被革命掉。吴晓波陈述了银行业目前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大潮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抛出了两个重磅炸弹。艾森哲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美国传统银行将失去35%的份额,25%的银行将消失。互联网趋势名人凯文凯利的预言则更惊人:20年后传统银行业可能消失。随后伴随着八九零同学网络回帖式的发言,吴晓波分析了银行业现有的几大业务如何将逐一受到严重冲击。

如庖丁解牛,厨师吴告诉我们银行业的业务可分为如下六大部分: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网点服务、信用卡业务、银联。

吴老师的解说条分缕析,让我学到了不少银行柜台背后的知识。不过作为一个爱思考和惯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生,我觉得厨师吴的解牛还不够彻底,他只是将牛卸成了几大块,每一块的皮肉和骨头并没有剔开。在我的消化下,银行业这个庞然大物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走向略有不同。(吴晓波的分析应该是针对银行业中被称为商业银行的这一类,也就是我们通常指的存款贷款的银行,不包括美国那种从事证券承销、企业重组等业务的投资银行。并且和我的这篇小文一样,讨论是在中国银行的背景下进行的。)

银行如何赚钱?

第一招:利差

小时候我对银行抱有浪漫的想像,他替你保管钱,却还给你钱。这样的保管服务太棒了。长大后回顾此想法,当然是too naive。银行收到的钱并不像澡堂衣物柜里衣服一样躺着,而是像母鸡生蛋一样会生出钱来。银行不是简简单单保管,而是会“挪用”,把你的钱借给其他人。这些人还钱给银行时要多付一笔贷款利息。你的存款利息,正是从此而来。所以与其说你是将钱保管在银行,不如说银行将分散的个人储户的钱汇集起来,贷款给需要的公司和个人。你的储蓄利息就像私人之间借钱收利息一样。当然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中介和安全服务不是免费的,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别就是它的赢利。这便是银行的第一种赚钱方法。

第二招:服务费

遍布大城市的银行网点和自动柜员机,它们提供的存款、取款服务方便了客户,背后是以某种收费支撑着。支付是又一项重要服务。古装戏里达官巨贾买地、赎人、赌博、赠朋友,金额较大时,很多时候不是拿出一箱沉甸甸的银子,而是取出几纸银票。收款人若有需要,可去钱庄票号兑成银两。若是到远方异地交易,银票更凸显其方便。近现代西方社会随处可见的支票,则可临时决定金额大小。及至交易电子化后,刷银行卡和网上付款转账,进一步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因应时代发展银行还开发和创新出很多其他服务, 兑换外汇、保险箱、各类理财产品。凡此种种,银行都会收取费用。

再说说信用卡这种现代银行业的创新。在中国老百姓慢慢接受了这种先花钱再还钱的模式后,各家银行开办信用卡的街边摊遂与热干面,算命测字的成为同行。银行热衷于此的原因自然也是有利可图。有人或许会奇怪与上面所说的贷款相悖,用信用卡消费在几十天的免息期内还款,无需支付利息。银行这样白白借钱岂不是浪费了大笔资金?玄机就隐藏在每笔刷卡消费背后。商户需支付每笔交易的0.5%到4%手续费给银行和信用卡中心,不同行业实行的费率不同,零售业的刷卡手续费率为0.8%至1%,超市是0.5%,餐饮业为2%。那商家为什么愿意承担这笔额外费用呢?除了可以节省一些现金管理的麻烦和成本,在现在消费时代的买方市场,只要客户接受和习惯了用信用卡支付,商家大多也会迁就和顺从,以吸引和招揽生意,当然也有一些商家不愿默忍银行的摊派,向信用卡的顾客收取手续费。即使以1%的手续费来算,一张卡每月消费额乘以十二个月,银行也相当于收取了12%的利息。就可以看出银行为什么鼓励信用卡消费:每月刷卡量大的客户可提高额度,而一年都刷不了几次卡的客户则要交年费。除了手续费,银行还可以收取年费、逾期未还款的利息等零打碎敲的金额(信用卡消费从银行借的钱利息相当高,以每日0.05%计,年利率达到18.25%。所谓的免息期也是有诸多限制条件的“陷阱”,用户如果不研究一下理解透彻,一不小心就会被银行刮去一笔。我就因为对免息期想当然的理解被银行扣了好几百元的利息。)信用卡虽可以信用为担保向银行借款,实际上绝大部分用户都不会借这种高利贷,广大白领还没有陷入寅吃卯粮的境地,它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比借记卡略微省事,有些积分和折扣便宜以及可以获得账单的消费模式。从本质上说,信用卡的主要收费——手续费,也是针对消费者和商家的一种服务费。

综上可见,银行赢利的两大途径就是存款贷款利差和服务费。贷款能产生回报是由资金的本质决定的。服务能收费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

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我们先回顾一下银行的六大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网点服务、信用卡业务、银联。这些业务的内容仅仅源自吴晓波老师的介绍。

负债业务即为吸收储户存款。这对银行而言并不直接产生收入,还要支付利息(虽然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特别是考虑到通货膨胀),但从此获取的资金是银行能开展其基本赢利业务的根源。

资产业务指向企业和个人贷款,从中收取的利息是银行的基本和重要收入。

中间业务包括各类理财产品和汇兑服务等。理财产品业务就是为客户投资各类金融产品提供经纪服务。

网点服务就是营业厅和各种柜员机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服务的具体内容可能是存款、贷款、理财、支票、账户托收等等,所以网点服务本身单列一项针对的是其服务。

信用卡业务就其主体收入如前所述也是一种服务。

银联针对的是客户资金的跨行流动,为了协调各家银行在此操作上的合作,或者说体现对这种服务收费的重视,各家银行组成了一个行业联盟。

以前述银行赢利分类的理论来分析,负债和资产业务属于利差途径,中间业务、网点服务、信用卡业务和银联都属于服务途径。有了以上分析和结论,我们再来看看银行现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首先看负债业务。吸引存款流出的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通过互联网销售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一直存在,收益率也比银行的活期存款高,过去未成气候的原因包括开户手续复杂、投资金额门槛等。余额宝首次使得投资基金像在手机上玩网页游戏一样轻松,金额不受限制,每日可见收益,随时可以取款,迅速使大批已习惯在网上购物的年轻人摇身一变成为投资者。资金追逐更高的收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过去银行的活期存款是因为没有通畅的渠道可以流向回报率更高的投资品种。互联网技术仅仅是通过减少中间成本、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和改善用户友好性使得货币基金更为显现和有竞争力。如果说银行的储蓄业务因此受到冲击,那冲击的也是本不公平的国家规定的高额利差,是中国特色,而不是银行业的本质。对手是早已存在的,这回有了新装备而已。当银行放下傲慢的架子,跟上竞争者的理念,用同样的技术推出各自的XX宝,互联网基金也就自然变成银行理财业务的一种。

再看资产业务。同样银行的对手不是互联网带来的。钱庄、民营贷款公司、乃至非组织化的熟人社群之间的借贷,民间借贷早已暗潮汹涌。原因不外乎个人和民营企业有大量资金需求,垄断的国有银行却肥水不流外人田,宁愿贷款给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成为坏账,也不愿让资金流向效率更高、解决就业更多、竞争力更强的民营经济。互联网技术使得P2P借贷(个人对个人或称社交借贷)能够以更大规模和透明的方式展开。这仅仅是借贷这一古老的业务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式,它的出现与中国重新允许民营银行一样,与其说是挑战银行业,不如说是丰富了银行业本身。

中间业务、网点服务、信用卡业务和银联这些服务板块,迄今为止受影响最大的是支付服务。支付宝引领的新兴支付服务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大潮中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各家商业银行也在新兴挑战和相互竞争中加快和完善了网上银行服务。互联网技术是中性的,它不仅催生了新的商机和对手,也为传统银行利用。现在日益普及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已经大大分流了网点的业务量。我们总不会迂腐地说,网点的人流量和重要性下降,就象征着银行业的衰落。兑换外汇、信用卡、支票、保险和税务托收、保险箱……还有很多传统的银行服务项目因为法规政策、信用和习惯等原因还没有遇上新的竞争者。

银行会消失吗?

一个行业之产生是因为它能解决社会新生的需求,它的消亡也必然是由于需求的消失。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作为存款贷款机构的基础并没有消失,提供的服务则随着社会的演变不断更新丰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独享垄断的高额利差的时代会渐渐过去,但这从来不是银行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其他大部分国家的通行的状况。金融的市场化会导致中国数量惊人的存款分散到债券、基金等更广阔的金融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将因为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加入变得更公平和有效率。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新对手,也更新了银行的服务模式。更何况,新兴的支付、社交贷款公司,这些从事银行单项业务,只是新瓶装旧酒的公司将来也可被称为支付银行、社交贷款银行,或者可能随着业务的多元化与兼并重组,成为有全线业务的银行。只要汇集储户存款发放贷款模式存在,商业银行就不会消失,无论科技怎样让它改头换面。银行的服务业务更是将一如既往地随时代进化。一个人换件衣服不会改变他的身份。互联网技术改变不了钱的属性和功能,淘汰了旧的但也催生了新的相关服务,也就不可能是银行的掘墓人。

银行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