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宗镜录略讲——南怀瑾老师——系列6
宗镜录略讲——南怀瑾老师——系列6
性相近,习相远
接下来讲“三乘五性”,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人的禀赋根性不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人的性向问题。各个性向不同,这还只是人世间的心理研究,不如佛学深,比如苏东坡的诗:“书到今生读已迟”,人的聪明智慧不是靠这一生,是前生累积来的。有些学生爱玩小乘道——有为法。这是他的根性,要想把他转过来,很难,那要花很大的力气。人的禀赋根性为什么不同呢?从佛学观念讲,人有了贪欲这一念,就变成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越滚越迷。“轮回”这两字翻译得好极了,当时翻译得很新颖,只是一千多年来用旧了。《易经》上说“循环往复”,讲的是原理;轮回讲的是现象。为什么人在轮回中转不出去?就像电风扇转动中的苍蝇,你看转得多快!转昏了头,硬是转不出去。我们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要把电风扇慢慢关,慢慢停下来,就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是现在大家打坐,反而加开,转得更快,所以不得解脱。所以要找到开关,本书即在帮助我们找到开关,知道怎么使用,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返回本来那个样子。
尔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人的根性利钝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点就通,真是孟子所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遇到钝根的,简直没办法。要想学孔子“好学不厌”还做得到,要做到“诲人不倦”那就太难了,碰到钝根的人怎不会火大?所以孔子伟大。这人的根性怎么来的?这里又讲到本体。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本体只有一个,比如水:可泡成茶,可制成酒,也可做成毒药,使用很广泛,但它的本体是水。本性是一个,我们修道来返回那个水,回到那个本性去,不是找现象。但是人的妄念一动以后,如苍蝇在电扇里头,永远在转,转惯了,因为长跑、短跑不同,而有三乘五性。
五性指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怎么叫定性声闻?比如有些学生,想给他菩萨当当,哄他骗他,他就是高兴小的,就是没法接受大乘。怎么叫定性缘觉,比如我所接触的一些人,一学佛就变得任何人不见,最好是峰顶上住茅蓬,鬼也不见。事实上,“思”会来找他的。有些人属定性菩萨,叫他学小乘,不干,万事都管,忙得不得了。不过不定性的也很多,如墨子讲染丝,碰到红就变红,碰到黑就变黑。再有些是糊里糊涂,比不定性还差一等,搞了半天,就如孔子所说:“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碰到无性这种人,就只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叫愚笨的人上去当第一流智慧的人,他会发抖,会把他吓死,你只有告诉他怎么做,硬是没办法跟他讲道理。
在东西文化哲学中,首先提出人性平等的是释迦牟尼佛。但注意啊,佛所提出来的不是政治性,而是形而上本性的平等,形而下,一切作用起后就不平等了,三乘五性有所不同了。
或见空而证果,
人一念空就证果。什么是空?这是个大问题,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没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厌,没感情。所以真正见空而证果的这个空还难见呢!既使证到了,也不过小乘而已。我曾特别提出来修白骨观,要证身空、人空,还非修这条路子不可,不然,就进不去那个空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把念头压下不动那叫空。我再三提过的,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这样叫无念的话,果报是堕畜生道,很严重的。
或了缘而入真。
这是缘觉,比如净土宗莲池大师,在家时与太太感情很好,有一天太太端来了茶,他却一不小心把最喜爱的玉杯打破了。这一下他忽然感觉到,什么妻子、玉杯,再好也要分手,因此毅然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代大师,像这一类即因缘觉而来。
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
大乘道修持法,一个人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熏炼,才慢慢形成菩萨心肠,一般讲行愿,其实愿容易想,行却是个大问题,处处为我、为己,行门还差得太远,没有一点行为够得上学菩萨行。世上凡是讲修行的人往往是第一等自私的人。我们就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在打坐修道不要吵!”或“我在修道,你要供养啊!等我修好了,再来度你。”真正的大愿谈何容易?我们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像我们朗朗上口的四弘誓愿,真正从内而外,言行合一做到的,又有多少?绝大部分人烦恼还舍不得断啊!佛道嘛,有些心而已,还要玩一下。“愿”谁都会吹的,什么济世利人,自己都济不了,不要变成“挤”人就好了。人就是行门最难,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熏炼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才渐具行门,有一点像。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间圆满修成,即禅家所说的顿悟。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禅学,以为打打坐,说几句幽默的话都是禅学:春天到了,池塘里青蛙,扑通一声跳下去,就是这样,这就是外国人讲禅,顿悟了!不是这个,顿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萨慈悲利世行为也要到,这是真正顿悟的境界。
达磨祖师讲禅宗二入:“理”与“行”,而且行入最重要。达磨祖师对后世的预言:“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顿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
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三乘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讲则无不同。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严重问题来了,前面讲,人人都有道.为什么我们凡夫见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产生三乘五性不同根器,虽不同,但形而上本体一样。现在由本体来,所谓言下顿悟,悟道是什么样呢?真正的佛法“穷微”,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根本性离,一切性离”。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法”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
但有些人搞错了,一看“诸法无自性”,认为佛法讲无自性,还讲明心见性是真常唯心论,错了,是外道之见。将诸法无自性变成唯物论,断见。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灯灭。诸法无自性嘛,还去求个什么自性呢!这个见解非常严重。今天,在思想界中,这个思想非常流行,此论书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换言之,这在提倡唯物思想,纵使无意,却未免入此偏见中,把佛法解释错了,永明寿禅师就不用“无自性”,用“性离”,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大妙了,“无自性”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性离”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这些思想,同大家修证的关键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