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评论:打车软件战火四起背后的阳谋

评论:打车软件战火四起背后的阳谋

腾讯和阿里愿意贴钱给用户,实际上是大佬们在战略布局上的一场较量。

自从中国互联网形成BAT(百度、阿里巴巴(滚动资讯)、腾讯的简称)的大格局之后,大佬们的博弈此起彼伏,往往伤及无辜,有时候却也会成就一些人,移动应用打车软件便是最好的例子。

今年1月份开始“嘀嘀”和“快的”软件接近3个月的现金补贴大战刚刚平息,5月底又开始了“红包”与“代金券”的短兵相接。两位大佬在背后的推波助澜成就这两款打车应用软件,同时也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为什么他们愿意用大量的现金来补贴用户,而自己却没有从司机和用户手上索要半点利润呢?美国的Uber目前估值182亿美元,可他们从司机处获得了20%的佣金,但是中国的打车软件却没有。可以肯定的是腾讯和阿里绝对不会出钱买吆喝,大战背后必有大佬们真正的阳谋。

获取移动用户成本低:用户数量是衡量一个互联网项目的最好依据,而怎样低成本获取用户则是实力的体现,而打车软件以现金补贴用户的方式,表面上看是花了高昂的成本,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拿嘀嘀打车作比方,两个月时间共发放补贴14亿人民币,嘀嘀打车用户数从原来的2200万增加到1个亿。单个用户获取补贴的成本约为18元,跟目前很多移动应用推广单用户获取成本40元~50元相比算是比较低了。而目前最火的手游行业,短短一年时间获取初级用户的成本翻了10倍~20倍,远远超过打车软件通过补贴花去的成本。为了快速低成本地抓住有限的用户,各种怪招、狠招层出不穷,而打车软件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真不失为是一条捷径,所以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打法。

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移动互联网时代,把握了入口即把握了命运,通过打车软件抢占入口的目的也就是给核心业务增加一个变现的途径。补贴大战之后腾讯和阿里分别使出了变现招数,而且都是基于自己的核心利润业务。“嘀嘀”接入了多款手机游戏,游戏一直以来都是腾讯最大的利润点;快的和阿里的部分O2O业务合作,在O2O的探索之路上又敲开了新的一扇门。今后用户有可能会通过打车的次数和里程获取积分,用积分与游戏、O2O业务实现互动消费,这样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才算是真正发挥到了极致。

<<<-------------  <_< 向左看

获取用户出行大数据:O2O一直是互联网大佬看好的新大陆,但是一直苦于找不到闭环。而要实现O2O的核心竞争力,用户消费习惯的大数据则是一把利剑。打车软件看似简单的功能实现了乘客打车的需求,同时它也记录了乘客的出行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具有无穷的价值可以挖掘。从乘客出行的时间、路线、频率可以优化制定出新的城市交通方案,对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善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生活消费服务方面,这些数据的间接价值也多次发挥作用。Uber的CEO Kalanick认为,打车软件不是简单电召与租车,未来有可能改变汽车生产商的盈利模式,汽车的所有权也将不再那么重要,而通过Uber衍生出来的物流配送等服务则潜力巨大。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很多投资机构成为了观众,让很多投资人成了拉拉队员,这是大佬们才玩得起的游戏,这种非常规的打法让行外人看不懂,行内人懂只看。Uber能够获取182亿美元的估值和众多大型投资机构的青睐,是因为其很早就实现了不错的盈利,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中国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不向司机和乘客收取任何费用,腾讯和阿里反倒愿意贴钱给用户,表面上是高价抢用户,实际上则是大佬们在战略布局上的一场较量。从战略和谋略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是大佬们的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