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山西宗教文化漫谈(四)——云冈:东方艺术宝库
山西宗教文化漫谈(四)——云冈:东方艺术宝库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b5584600102v564.html
在民间传说中,云冈石窟的发现是个很轻松的故事。一个牧童偶然在浩瀚的沙漠中发现了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其实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工程前后历时达六七十年,用工多达三十余万人。开凿者每天需要食盐二石二斗,辣椒三斗,足见工程的浩大。连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加了这一伟大而艰辛的艺术创作。
说云冈,就不能不说大同。云冈屹立于大同的武周山上绝非偶然。紫塞明珠,瑰宝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部,美丽的桑干河支流御河从市内穿过。大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年的战国时代。当时,这里叫云中郡,属赵国。到了汉代,设平城县。魏晋之际,拓跋氏兴起。公元386年,拓跋硅建魏国,定都盛乐,398年迁都平城,到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大同做了96年的北魏首都。在此期间平城始终是北方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北方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此后一直到了辽应历十年(960年),才设大同县,称之为陪都。现在的大同城,相传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所筑,属当时九边重镇之一。
大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表明它是一个北控大漠,南扼中原的要塞之区。古往今来,这里进行过多次重要战役,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就发生在这里。明代,戍守大同的军队是全国兵力的十二分之一,可见其位置之重要。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据了大同,以锐不可当之势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作为古代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大同也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当年的关税楼、城门、马市、贸易市场等古迹便是历史见证。
大同名胜星罗棋布,兼收并蓄了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成为一个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除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外,还有长城遗址、北魏平城遗址、司马金龙墓、冯太后墓、鼓楼观音堂、文庙、华严寺、善化寺等极有艺术价值的古迹。其中华严寺的正殿——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佛殿。位于市内东大街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大而历史更为久远,是中国最大的九龙壁,也是我国九龙壁之鼻祖。北魏统治者对弘扬佛法是不遗余力的。太武帝首先接待了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会的徒弟惠始来平城(大同)传教,接着在平灭北京后,把俘掳的僧侣三千人安置在平城,大大加强了佛教势力。大同曾有大小寺院上百座,寺庙林立,观阁相望,每到节日香烟缭绕,钟磬悦耳。这一座座佛教建筑就象一首首凝固的史诗,透视着佛教的精华。也就是这太武帝,于公元446年听信了崔浩的建议,下令毁灭佛教,制造了我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突然病倒了,疑心是佛祖对他的惩罚,于是,一怒之下,将建议灭法的崔浩杀了。到了他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浚继位,也许慑于祖辈的遭遇,来了个“复佛法”,大事恢复佛教,而且越来越盛。这就是云冈石窟开凿的背景。
公元460年,昙曜高僧在武周山南麓役使万人开窟,至公元465年,共凿成五个石窟,这就是云冈石窟中最著名的“昙曜五窟”。昙曜之后三四十年间,云冈石窟继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凿了龙门石窟。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继续。
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造像宏伟、形象生动;较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更富有艺术魅力。
“昙曜五窟”塑有五尊顶天立地的巨佛,简直就是五座石雕高峰。五尊巨佛神态各异:第16窟的释伽立像,高13. 5米,面目清秀,立于莲花座上;第17窟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由于窟小像大,大有咄咄逼人之势;第18窟身披袈裟的释迦佛,高15.8米,是云冈第二大佛雕,气势雄伟;第20窟就是那尊被誉为云冈石窟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如今他容光焕发地端坐在光明之中,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保持着丰润的容颜,深邃的双眼永远是那样安详善良,宽厚的双肩托起下垂的双耳,造型雄伟,气度不凡。作为五万多尊佛像的代表,他不辞辛苦地接待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
昙曜深知佛教若不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是很难兴盛起来的,所以在塑造主佛像时,打破常规,按照北魏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的形象雕刻了这五尊巨像。第16窟的年青主佛像就是模拟了当时在位的,只有二十多岁的文成帝的样子。更有意思的是,石佛身上某些部位嵌的黑石头,传说是皇帝身上长的黑痣。为了让这些佛像永远保存,昙曜采用了巨石雕凿。
最大的一尊佛像还要数第五窟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尊巨佛高17米,宽15.8米,一只脚就长4.6米,中指长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上面可以同时坐下6个人。面对这石峰一般的巨佛,让你不能不惊叹古代那些身怀绝技的工匠的创造力。
云冈石佛的衣冠服饰,建筑格调,音乐舞姿,装饰纹样等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资料。
山西宗教文化漫谈(四)——云冈:东方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