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一体化和虚拟化,为何针锋相对?
一体化和虚拟化,为何针锋相对?
一体化和虚拟化,为何针锋相对?
目前IT基础架构的发展有两个趋势,这两个趋势既矛盾又有联系。
一个趋势是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来进行系统整合,达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同时为应用系统提供动态架构和弹性架构。在虚拟化的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自服务,那就建立起了私有云。目前的虚拟化技术主要有:IBM PowerVM,VMware,Xen,KVM,Hyper-V等。
另一个趋势是一体化。各厂商都在不断地推出自己的一体化产品,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出厂即整合的方案,将软硬件优化后作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用户不再需要分别购买硬件和软件,也不必考虑硬件和软件的兼容问题和整合的复杂度,以及安装、配置、调试和基本的优化,这些工作在出厂时由厂商来完成。目前主要的一体化产品有:Oracle Exadata, SAP HANA,IBM PureApplication等。
我们注意到,这两个趋势是存在矛盾的。大多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都不支持虚拟化,或者将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限制在一体化产品内部,无法融入企业的整体虚拟化方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一体化解决方案考虑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很强的,硬件配置是经过专门优化的。
比如,Exadata就是为了提升oracle DB的性能,将存储和数据库Server打包在一起,通过创新的存储层处理软件来优化IO,达到性能的提升。其解决方案是包含了DB Server节点、存储Server节点、存储网络和IP网络等硬件设备的。其硬件配置是基本固定的,只能根据性能和容量需求的不同而选择1/4机柜,1/2机柜,1个机柜等固定配置。Exadata上面只能运行数据库服务,不能运行应用服务,更不支持上面谈到的虚拟化技术。
再比如SAP HANA,SAP 期望通过HANA 内存数据库平台来整合OLAP和OLTP应用。通过创新的内存列式数据库的高性能来支持实时查询和分析等OLAP类型的需求。其数据需要全部导入内存来运行,所以在数据量超出单个节点时必然需要cluster集群来支持。由于TB以上级别的列式内存数据库技术还相对较新(HANA发布于2010年底),在横向扩展(scale out)和高可用(High Availability)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技术复杂性。目前,HANA的硬件都是经过专门认证,硬件配置固定,只运行在SUSE Linux 操作系统下的打包配置。甚至对于SAP BW(SAP的BI)和SAP ERP/CRM的认证硬件架构都会有所不同。更不用谈去支持什么虚拟化技术了。
相比之下,IBM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从前些年主推的ISAS(IBM Smart Analytics System)到这几年的IBM PureApplication。虽然这些一体化方案的硬件也都会基本固定,但IBM同时也会推出一些所谓ISAS like这样的解决方案。所谓“XXX like”就是借鉴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参数配置和软硬件结合的最佳实践,同时又不对硬件进行完全固定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灵活性的确对结合虚拟化等其他技术打开了一扇门。那么会同时关上一扇窗吗?
我们看到,软件的最佳实践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优化是很复杂的,特别是对于应用系统本身就很复杂的情况下尤其如此。而硬件架构的配置固定或者相对固定能够简化配置和优化的复杂度。这就是一体化的优势。当然,这也符合厂家的商业目的。商业利益是有决定性的。正如上面谈到的IBM推出所谓“ISAS like” 这样的解决方案的确可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背后也有SWG(软件部)和STG(硬件部)难以明确如何分一体化产品revenue和profit的困惑。
虚拟化技术和一体化技术就没有结合点吗?也不是这样的,比如SAP基于HANA技术提供公有云服务,一台Oracle Exadata上可以同时支持多个数据库服务,这些共享都是支持的。但是要注意,应用类型限制在某一种上,这是有局限性的,而用户往往会有各种类型的应用。
总的来看,虚拟化有整合不同应用的优势,一体化有针对某个或某类应用优化的特点。所以,在用户的IT基础架构中,也许不是倾向于采用哪个的问题,而是如何分别合理运用的问题。在现有的IT技术环境下,会有各种各样的技术趋势,每一种技术也都有其优势和限制。一个完善,良性发展的IT基础架构只关注技术优势是不够的,也许更重要的是关注所用技术的限制,哪些限制不是问题,哪些限制必须解决。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本文出自 “荣歆基础架构优化”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rongxin.blog.51cto.com/8955502/142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