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人物-段念

人物-段念

找到了实实在在“可以做的事情”,敢于设计自己人生。

需要从机场一直写到下飞机,最紧张的一次是在出租车上还在接着调试,到下车是刚刚弄完。
专业课就上的很少了,基本每天跑去机房呆着。
每天带着一个面包和一瓶矿泉水,中午就坐在门口等着开门。
机房打游戏我比较另类,都是拿着一本书敲代码。
第一个“Hello World”怎么也显示不出来,我在那里搞了半小时,特别着急,实在看不下去了,告诉我,你忘敲分号了。自学还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两台破机器堆在地上,竟然配置都很好,拼成一台机器,又能用了。

觉得我动手能力很厉害,所以让我和博士们一起去做项目,当时他们的问题被我搞定了。

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回学校继续学习,研究生学习在年来的重点都放在软件上。由于我是唯一 一个真正有软件研发经验的人,所以在大学做了好些项目,给我的补贴比精通硕士要多

测试:现在想想,这件事并不是坏事。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来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的态度很明确,所有事情都是要学的,学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相信任何事只要坚持去做做看,对于自己来说肯定是有收获的,处在学习期的时候,没必要那么精明地去挑做什么事,不管能不能做成,你经历过的这些事永远都是你的。

是这个项目的测试负责人,没有仅仅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测试者,所以最后我变成了最熟悉系统的,在平台上二次做的最好的人。

公司推进这个业务,到处做推销。销售人员有什么想法,就会给我打电话。当时很享受,我感觉这个工作就像是超人一样,做完事就凯旋而归。

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发现我能做的事还挺多。我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给我加薪。涨5000块可以,多了不行,我觉得我比很多人强好多,我不会因为钱这件事不好意思,我值多少钱我心里在有数。直接去找总监,我说没有先例是因为没有像我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人摆在面前你们还不抓紧。于是我就离职了。

在参加行业聚会里遇到的很多人,并不觉得他们比懂得多,我觉得很不妙,是不是我再干一年就到头了,我才20多岁,职业生涯就人到头了

当时通讯行业应该还处于不错的状况,但我觉得做事的节奏直的是太慢了,隐约感觉到这个行业的颓势。我觉得我才30多岁,还不需要考虑稳定安逸这件事。

不需要划一个界限,什么是敏捷,最重要的是做事的目的和目标,以及基本原则。从没见过两家公司做的敏捷在实践层面上完全一样。我们在不豆瓣也做过结对编程的尝试,但是我们不喜欢,而ThoughtWorks就觉得结对编程很重要,他们没有错,他们的做法有他们的道理,但是我的做法也有我的道理。只要达成你的目标就好,怎么做又有什么关系呢?

豆瓣在用户价值的追求上可能比Google做得更过,Google说如果你做对的事情,钱就会来。看人有几点,第一是不要把钱看得太重,看得太重的人我都不靠得太近,我琮喜欢和有理想主义情绪的人共事。不是说赚钱不对,而是应该有比赚钱再重要的事才好。
我们做的事情本身也是能让我们自豪的事情。
对你做的事情的认同感和代码质量,做的事让你自豪,自然会把代码写得漂亮。

CODE 一开始有一个很简单的目的,就是做一个GitHub的PR流程。我们用不着那么多功能,只要一个PR流程
确定怎么做这件事,要加什么功能,确定什么样的规则。
他们的工程师从来都不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值得骄傲的工作,所以他们就不会想办法让自己做得更好。我们的工程师的想法是,有这这样的工具,我们的效率会更高,我们工作的过程也会更让人愉快。
如果你写代码 的同时并不追求这梦中快乐,你就不会觉得这样的工具有必要。国内有很多人想做GitHub,但是我觉得他们没搞清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这个系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存放代码的地方,而是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和组织的文件相契合的工作环境。
也可以花一小部分时间来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如果你能用数据证明你的做法是可以的,那就要以按照你的方式来做。但是这样证明你的想法的机会也有比较大的代价,因为你
得做两套产品了。

你是为解决问题负责,对讲机不是对某个技术问题负责。你要的到最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一个工程师拥有更多的技术栈时,当你能用PM的角度来看问题时,你得到的总体解决方案就更有可能接最优解。
管理本身是对人本身的理解,读的书相当一部分都是和人文相关的。

你为什么觉得工程师文化这么重要呢?觉得一个公司就应该是这样的。不有站在“效应”有角度上来讨论最大化。
我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我要的不是这件事带给我的结果,而是这件事本身。没有这样的文化会不会垮掉,也许不会,但是那就不是豆瓣了。

失败必须是合理的失败。在公司业务范围里做出的合理尝试,失败了是没关系 的,但如果是不合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