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游戏中DDA算法和Bresenham算法的应用
游戏中DDA算法和Bresenham算法的应用
在角色扮演或即时战略游戏中,经常会将角色以最佳的方式走到指定地点。游戏场景的地面情况复杂,而且场面大,若采用盲目式搜索,例如盲目穷举法,则几乎要遍历整个场景,效率非常低,造成角色反应速度过慢,实践证明是一种不适合网络游戏寻路方法。而启发式搜索算法在障碍较少的情况下也显得效率过低。
DDA算法和Bresenham算法是游戏寻路中绘制直线的两种常用算法。
在列举这两算法之前,我先定义坐标的结构体代码:
struct PixelNode { uint16_t x; uint16_t y; };
数值微分画线算法(DDA)法是直线生成算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它是一种单步直线生成算法。它的算法是这样的:首先根据直线的斜率确定是以X方向步进还是以Y方向步进,然后沿着步进方向每步进一个点(象素),就沿另一个坐标变量k,k是直线的斜率,因为是对点阵设备输出的,所以需要对每次计算出来的一对坐标进行圆整。
具体算法的实现,除了判断是按照X方向还是按照Y方向步进之外,还要考虑直线的方向,也就是起点和终点的关系。
DDA算法的描述以及原理:
设(x1,y1)和(x2,y2)分别为所求直线的起点和终点坐标,由直线的微分方程得
可通过计算由x方向的增量△x引起y的改变来生成直线:
也可通过计算由y方向的增量△y引起x的改变来生成直线:
选定x2-x1和y2-y1中较大者作为步进方向(假设x2-x1较大),取该方向上的增量为一个象素单位(△x=1)。
然后利用式(2-1)计算另一个方向的增量(△y=△x·m=m)。通过递推公式(2-2)至(2-5),把每次计算出的(xi+1,yi+1)
经取整后送到显示器输出,则得到扫描转换后的直线。 之所以取x2-x1和y2-y1中较大者作为步进方向,是考虑沿
着线段分布的象素应均匀,这在下图中可看出。
另外,算法实现中还应注意直线的生成方向,以决定Δx及Δy是取正值还是负值。
所以他的实现步骤是这样描述的:
1、已知直线的两端点坐标:(x1,y1),(x2,y2)
2、已知画线的颜色:color
3、计算两个方向的变化量:dx=x2-x1 dy=y2-y1
4、求出两个方向最大变化量的绝对值:
steps=max(|dx|,|dy|)
5、计算两个方向的增量(考虑了生成方向): xin=dx/steps yin=dy/steps
6、设置初始象素坐标:x=x1,y=y1
7、用循环实现直线的绘制:
for(i=1;i<=steps;i++) { putpixel(x,y,color);/*在(x,y)处,以color色画点*/ x=x+xin; y=y+yin; }
下面给一段code来说明一下这个算法:
bool DDA::CalcLineNodes(int x1, int y1, int x2, int y2,vector<PixelNode>& pointList) { float increx,increy,x,y; int steps,i; if(x1 == x2 && y1 == y2){ return false; } pointList.clear(); if(abs(x2 - x1) > abs(y2 - y1)) { steps= abs(x2 - x1); } else { steps = abs(y2-y1); } increx = (float)(x2 - x1)/steps; increy = (float)(y2 - y1)/steps; x = x1; y = y1; for(i = 1;i <= steps;i ++) { //putpixel(x, y, color); //在(x,y)处,以color色画点 PixelNode p(x,y); pointList.push_back(p); x+=increx; y+=increy; } return true; }
但是实际上数值微分法(DDA法)产生的直线比较精确,而且逻辑简单,易于用硬件实现,但是步进量x,y和k必须用浮点数表示,每一步都要对x或y进行四舍五入后取整,不利于光栅化或点阵输出。生成直线的时间较长。
bresenham算法的特点以及原理:
由直线的斜率确定选择在x方向或y方向上每次递增(减)1个单位,另一变量的递增(减)量为0或1,它取决于实际直线与最近光栅网格点的距离,这个距离的最大误差为0.5。
假定直线斜率k在0~1之间。此时,只需考虑x方向每次递增1个单位,决定y方向每次递增0或1。
设直线当前点为(xi,y)
直线当前光栅点为(xi,yi)
则下一个直线的点应为(xi+1,y+k) 下一个直线的光栅点为右光栅点(xi+1,yi)(y方向递增量0)或为右上光栅点(xi+1,yi+1)(y方向递增量1)
记直线与它垂直方向最近的下光栅点的误差为d,有:d=(y+k)–yi,且
0≤d≤1 当d<0.5:下一个象素应取右光栅点(xi+1,yi) 当d≥0.5:下一个象素应取右上光栅点(xi+1,yi+1)
在这里我给出部分实现的代码:
//返回列表中 包含起始点,不包含目标点 bool Bresenham::CalcLineNodes(uint16_t x1, uint16_t y1, uint16_t x2, uint16_t y2, std::vector<PixelNode>& rNodesVec) { if (x1 == x2 && y1 == y2) { return false; } rNodesVec.clear(); int dx = abs(x2 - x1);//△x int dy = abs(y2 - y1);//△y int p = (2 * dy) - dx ; //P = 2△y - △x int PointX = x1;//起始坐标X int PointY = y1;//起始坐标Y int StepX = 0; int StepY = 0; if (y1 < y2) { StepY = 1;//y递增 } else//y1 > y2 { StepY = -1;//y递减 } if (x1 < x2) { StepX = 1;//x递增 } else { StepX = -1;//x递减 } // 达到第一个起始点 PixelNode pt0; pt0.x = PointX; pt0.y = PointY; rNodesVec.push_back(pt0); if (dx > dy)//横向跨度大,以x为步长 { int twoDy = 2 * dy ; // 2 △y int twoDyDx = 2 * (dy - dx) ; // 2(△y - △x) while (PointX != x2) { PointX += StepX; if (p < 0) { p += twoDy; } else { PointY += StepY; p += twoDyDx; } PixelNode pt; pt.x = PointX; pt.y = PointY; rNodesVec.push_back(pt); } } else//纵向跨度大,以y为步长 { int twoDx = 2 * dx ; // 2 △x int twoDxDy = 2 * (dx - dy) ; // 2(△x - △y) while (PointY != y2) { PointY += StepY; if (p < 0) { p += twoDx; } else { PointX += StepX; p += twoDxDy; } PixelNode pt; pt.x = PointX; pt.y = PointY; rNodesVec.push_back(pt); } } return true; }
游戏中DDA算法和Bresenham算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