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前传——一个文科生转行做编程的参考样本
前传——一个文科生转行做编程的参考样本
听闻前辈讲述写博客的诸多好处,早有开始写「技术博客」的想法,但囿于自身浅薄的「技术」,以及轻微的强迫症——总想准备充分后下笔——比如这篇文章已经写好两个星期了,但是一直想修改到「尽善」,但如何才算「尽善」?很难定义。且写且思考、调整,或许,是个办法。
「第一篇写什么?」也斟酌颇久。以技术为主题,总感觉找不到着力点。索性随手写篇「前传」,交代一下我这个「异形」是怎么来的,顺便降低读者(如果有的话)对后续技术文章的期待。(如果没有读者,权当自娱自乐)
鄙人文科生(gou)一枚,新闻类专业,做过粤语播音(实习)、新闻采/编/写、平面设计、音视频摄录/后期处理。毕业第六个年头(Jul.01.2014)转行做软件开发(iOS客户端)——跨界跨出翔。
关于职业方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应该算高考填志愿那一刻。不是有人调侃「现在流的汗和泪,都是高考填志愿时脑子进的水」么。
鄙人自小无大志,中国流水线般的教育亦无教会我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兴趣、摸索自己的职业方向、探寻自己的人生意义。又或许是我愚钝,看着大家前仆后继、满怀信念、打了鸡血般地去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慢了好几拍,还在纠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究竟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开工厂、开公司、打工赚钱么,为什么我们比人家高贵、比人家正义……陷入纠结、陷入迷茫……要骂我不开窍我也没意见,人就这样,每个脑子里装的东西都不一样。
不知不觉就到了高考填志愿的神圣时候,对于学什么专业,完全没概念。高中选择文科,原因是化学成绩不好(背化学分子式背到头晕);父母没有这方面经验,给不了太多意见;哥哥只是建议报哪所学校,对于专业也不太清楚……于是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第一志愿填了西南民族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现在回想,会不会是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潜移默化呢),结果报国无门,第一志愿被刷掉,就被第二志愿录取了。选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选择原因是名字够长(相比其他专业,比较惹人注意),好像很好玩。
后来问起很多人,绝大部分情况和我类似,专业的选择都比较随机——或欠缺考虑,或只考虑旁人意见,不问自己喜欢什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码农」在混日子的缘故之一,大家都很随机地被分配到这个岗位,并不是出于兴趣、出于热爱。
不知道为什么,大一刚入学,自己就意识到应该转专业,而且想转计算机专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但是在咨询了本校一位计算机专业的高中同学(女生)意见后,最终还是放弃,因为她说学计算机要学高数,吓尿。现在想想,多么希望这位女生当时对我说:去尝试一下吧,宁可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想转计算机专业」,这或许是我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发出的最初、最原始的声音,可惜这念头转瞬即逝。不过,这也是后来所有故事的「缘起」。
毕业后,一直在东莞(此处接受某部分男同胞的艳羡目光)做着和新闻相关的工作,直到第三份工作,到了一家台资工厂(台达电子)上班,工作比较稳定,时间比较空余(关于大家对台资企业的偏见,后面打算写点东西正名),于是内心开始躁动,那个尘封于脑海多年的想法——「计算机/编程究竟是不是我的兴趣,会不会就是我的终身职业?」在涌动着,和以往的区别是,经过这家台资企业历练,执行力得到提高,于是2012年底报培训班学习。一开始想学Android程序开发,因为当时用的也是Android手机。不过广州的「X德培训机构」说Android班还不够学生开班,建议先学iOS,等Android班开班,自己再决定是否转过去。于是就这样被「忽悠」过去,开始了一段东莞工作、广州学习两边跑的生活,一年下来,也存了百来张动车票,跑了六七千公里。(报的所谓「周末班」,周六去上一天课)。教学效果嘛,就不评论了,反正这家机构在广州的iOS培训办完我们这一班就没办了。不过自己觉得这样奔波还是值得,无论教学效果如何,对于一个文科生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学到哪怕一点一滴都让我感到兴奋。
就这样,磕磕碰碰也算是入了门。
去年(2013)底培训结束后,就开始自学,但是没有真正的实践,效果不好,于是就打算找份工作,正式转行。不过情况有点像多线程编程中的「死锁/Deadlock」——我想积累实战经验,所以要跳槽;但正因为没有经验,几乎没有公司会要我。
没办法,总是要迈出第一步,从今年(2014)年初开始陆陆续续投简历,跑过东莞、深圳几家公司,直到6月份,看到东莞的一家公司招人,发了简历过去,似乎没回音,后来在官网看到他们技术总监的邮箱,于是又通过电子邮件发了一次简历,这次有回应了!叫过去面试。当时也没什么作品,只展示了培训期间做的一个小demo(而且是半成品)。公司老板人很不错,在三星、华为呆过。听说我是文科转行的,还给了很多宝贵意见——至今感激。因为我没什么作品能证明自己iOS开发方面的能力,他们现场没说要我,只是让我先回去,把一些自认为得意的作品(无论是编程的还是当时在做的平面设计或者其他的)。于是回去,很认真的准备,将以前写的新闻、做的采访、设计的海报、剪辑的短片,挑了一部分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作品吸引了他们,居然真的接到过去上班的通知!
于是,在毕业的第六个年头(2014年7月),拿着只有原来三分一的工资,在一个尴尬的年龄(29岁),开始了自己的编程职业生涯。
关于年龄,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入行虽是晚点,但如果用剩下的35年(假定65岁退休)去将勤补拙,根据「一万小时定律」,总不至于太差吧。
「追求创造事物的快感」
虽然起步晚、过程曲折,还经常伴随问题卡壳后的无力、挫折。不过,就如「知乎」有人回答「26岁开始学习Objective-C是不是太晚?」这个问题时说的:「如果有追求创造事物的快感,我觉得学什么在什么年龄都不算晚。」在问题解决、项目完成带来的那种「创造事物的快感」,足以让我坚持下去。
在人生终点回想过往的时候,我可能会对这次转行后悔,但,那也是「做过了后悔」,而不是「错过了后悔」。
前传——一个文科生转行做编程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