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

1,就想链子一样连接起来,以及以及处理或者传给下一级处理

2,抽象处理者(Handler)角色:定义出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如果需要,接口可以定义 出一个方法以设定和返回对下家的引用。这个角色通常由一个Java抽象类或者Java接口实现。上图中Handler类的聚合关系给出了具体子类对下家的引用,抽象方法handleRequest()规范了子类处理请求的操作。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角色:具体处理者接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将请求处理掉,或者将请求传给下家。由于具体处理者持有对下家的引用,因此,如果需要,具体处理者可以访问下家。

3,引用一个别人的例子: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福利,就是项目组或者是部门可以向公司申请一些聚餐费用,用于组织项目组成员或者是部门成员进行聚餐活动。

  申请聚餐费用的大致流程一般是:由申请人先填写申请单,然后交给领导审批,如果申请批准下来,领导会通知申请人审批通过,然后申请人去财务领取费用,如果没有批准下来,领导会通知申请人审批未通过,此事也就此作罢。

  不同级别的领导,对于审批的额度是不一样的,比如,项目经理只能审批500元以内的申请;部门经理能审批1000元以内的申请;而总经理可以审核任意额度的申请。

  也就是说,当某人提出聚餐费用申请的请求后,该请求会经由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之中的某一位领导来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提出申请的人并不知道最终会由谁来处理他的请求,一般申请人是把自己的申请提交给项目经理,或许最后是由总经理来处理他的请求。

  

  可以使用责任链模式来实现上述功能:当某人提出聚餐费用申请的请求后,该请求会在 项目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 这样一条领导处理链上进行传递,发出请求的人并不知道谁会来处理他的请求,每个领导会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来判断是处理请求还是把请求交给更高级别的领导,只要有领导处理了,传递就结束了。

  需要把每位领导的处理独立出来,实现成单独的职责处理对象,然后为它们提供一个公共的、抽象的父职责对象,这样就可以在客户端来动态地组合职责链,实现不同的功能要求了。

4,代码:

// 责任链模式.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IHandler{
protected:
	I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IHandler * getSuccessor() {
		return successor;
	}

	 void setSuccessor(I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virtual void handleRequest() = 0;

};

class ConcreteHandler :public IHandler{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
		if (getSuccessor() != NULL)
		{
			cout << "放过请求" << endl;;
			getSuccessor()->handleRequest();
		}
		else
		{
			cout << "处理请求" << endl;
		}
	}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I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
	I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
	I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
	handler2->setSuccessor(handler3);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提交请求
	handler1->handleRequest();
	cin.get();
	return 0;
}
5,可以看出,客户端创建了两个处理者对象,并指定第一个处理者对象的下家是第二个处理者对象到第三个,而第三个处理者对象没有下家。然后客户端将请求传递给第一个处理者对象。

责任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