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后台服务标准化运营
后台服务标准化运营
版权声明:本文由廖念波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原文链接:https://www.qcloud.com/community/article/148
来源:腾云阁 https://www.qcloud.com/community
为什么要服务标准化
一套互联网后台服务的开发和运营涉及到非常多的细节:
-
访问其他服务模块,服务端IP如何管理?网络报文格式是怎样的?
-
有哪些配置文件? 用到哪些第三方的库?
-
业务逻辑和基础框架是如何分离的?
-
对外提供怎样的网络接口?怎么对外提供接口API和文档?
-
运营机器上的安装目录准备怎么安排? 有哪些运维脚本和工具?
-
应该监控哪些指标?应该记录哪些日志?
-
还有很多…
上面种种细节,每个程序员实现起来都有不同的做法。经验证明,如果后台各个模块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可能导致:
-
同一个团队开发的服务,千差万别千奇百怪,负责运维的同事面对的多个模块“长”的都不一样,程序框架完全不一样,安装目录乱七八糟,无法规模化的高效运维
-
服务的质量完全依赖团队成员的技能和意识,有的成员可能会做得比较好,配置文件命名易懂、文档及时更新与代码保持一致、有对服务做细致的监控上报和日志记录,提供了运维脚本,但是也有的成员的工作让人抓狂
-
每当有团队成员离职和工作交接,交接本身就是工作量很大,交接时间长,交接质量不好,文档缺失,很多信息在交接过程中丢失,运营事故往往频发
-
经验难以得到传承,一块石头反复绊倒各个成员和业务模块,运营事故雷同、频出,团队挫折感倍增、服务可用性低下
-
也曾经有过做事比较规范的时候,但是这些规范通常靠耳提面命、人口相传,靠管理者运动式的整顿,有时候管理焦点没有持续跟进,或者随着人员更替,团队又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丢弃了,变得无序
所以服务标准化是后台技术团队组建开始的第一要务。
几个误区
误区一:找几个开源的组件用起来就好了呗
通常的开源的组件,只是在某一方面上规范了服务,有的是规范了网络调用,有的是规范了如何监控,有的是规范了如何记录远程记录,其实这还远远不够,例如配置文件、接口定义、使用到的外部库、安装目录的结构等非常多的细节,必须统一管理、有唯一出处。
误区二:你说的我都懂,我们团队刚起步,业务需求多,时间紧,先野蛮生长,打破条条框框,后面再规范再改
一开始没有标准化,后面当代码和模块都多起来了,且都处于运营状态,再改再标准化,难度非常大,成本非常大,风险非常大;另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开始就标准化好,其实可以让业务跑的更快
毫秒服务引擎(msec, 取英文名Mass Service Engine in Cluster的首字母组合)是腾讯一个开源框架,其创作冲动和构建经验,来自QQ后台团队超过10年的运营思考。服务标准化是毫秒服务引擎设计的重要考量点。
毫秒引擎怎么实现服务标准化?
首先,每个服务的配置都web化、集中管理起来,包括:
- 部署在哪些IP上?
- 有且只有一个配置文件
- Protocol buffer的接口定义文件
- 引用了哪些外部库?例如openssl
- 业务逻辑和基础框架分离,业务逻辑以插件形式提供
然后,每个业务模块部署的目录结构都是确定的:
如上图所示,
-
业务部署的目录都是/msec/一级业务名/二级业务名
-
都包含bin etc log 等几个目录
-
ein里面是启停脚本、业务插件msec.so和外部库(如果有)
-
etc里面是配置文件config.ini
-
log里面是本地的日志文件
另外,程序员不能随意打破上面的方式。例如临时的另外搞一个自己配置文件什么的,他如果这样做,那下次发布的时候目录会被覆盖,个性化的东西会被删除掉
结语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这里不能展开阐述。详细的可以见腾讯云服务市场、毫秒服务引擎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msec-engine
后台服务标准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