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简介
“信息化”的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一般认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主要标志。
从内容上看,信息化可分为信息的生产、应用和保障三大方面。信息生产,即信息产业化,要求发展一系列信息技术及产业,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技术,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信息应用,即产业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大大提高各种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信息保障,指保障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机制,使人类能够可持续地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信息科技创新体系、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能力教育等。
概论
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
由于信息技术在资料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特点
1、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物质、能量一起构成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
2、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它有别于农业社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工业社会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
3、在信息社会,劳动者的知识成为基本要求。
4、科技与人文在信息、知识的作用下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5、人类生活不断趋向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
1、信息污染
主要表现为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干扰、信息无序、信息缺损、信息过时、信息冗余、信息误导、信息泛滥、信息不健康等。信息污染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像环境污染一样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信息犯罪
主要表现为黑客攻击、网上“黄赌毒”、网上诈骗、窃取信息等。
3、信息侵权
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侵权,还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
4、计算机病毒
它是具有破坏性的程序,通过拷贝、网络传输潜伏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中,时机成熟时发作。发作时,轻者消耗计算机资源,使效率降低;重者破坏数据、软件系统,有的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或使网络瘫痪。
5、信息侵略
信息强势国家通过信息垄断和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国家。
关系
信息社会与知识社会
信息社会也常被称为知识社会,但两个概念的侧重略有不同。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相对于“信息社会”而言的,信息社会的概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知识社会”的概念则包括着更加广泛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信息社会仅仅是实现知识社会的手段;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从而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在知识社会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里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拥有新知识;知识社会也使得创新的来源从少数科技精英拓展到广泛的大众,推动了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作为网络社会必将更加关注全球问题:通过国际合作和科学协作,环境破坏、技术风险、经济危机和贫困等问题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共享是知识社会的拱顶石,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是知识社会的实质,而知识社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特征
在8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较为流行的说法是“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和“4A”社会(“3A”加农业自动化)。到了90年代,关于信息社会的说法又加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普遍采用等条件。 具体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1、经济领域的特征
(1)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其它部门职业的人数相比已占绝对优势;(2)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所创产值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已占绝对优势;
(3)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4)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
2、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征
(1)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
(2)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
(4)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社会观念上的特征
(1)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
(2)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
八个要点
1、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集约化;
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灵活化;
4、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人自主化;
5、信息化经济导致经济的全球化;
6、信息经济可能成为环保经济;
7、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和公开化;
8、军事技术和未来战争的信息化。
发展趋势
1、新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形态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则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这两种不同社会形态划分标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农业社会基本上是与封建社会相对应的;工业社会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应的,只是到了20世纪才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已基本完成,马克思设想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已难以实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未来的信息社会相对应的是什么社会?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仍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信息社会阶段的资本主义将是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的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再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进一步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潜能,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也使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社会的社会主义将是生产力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
2、新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条件下,不同的生产力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结构。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以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元,金字塔型的集权式的权力结构是社会宏观管理的基本特征;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是以企业为单元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了以政党及代议制民主为特征的社会宏观管理体制;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为人们充分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民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民主要求。同时,传统的管理层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丧失了从垄断信息到垄断决策管理权力的优势,传统的科层制所固有的或衍生的理性化、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受到冲击,工业社会所形成的代议式民主正在受到挑战。在信息社会,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代议式民主、间接民主开始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演变,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管理结构向网络型的组织管理结构转变。
3、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的重大变化总会导致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正如机器的普遍采用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改造成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一样,信息社会也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它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刚性生产方式正在变化为柔性生产方式,它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而及时的在一个制造系统上生产各种产品;三是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四是信息和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
4、新兴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演进
信息社会将会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并促进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一是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信息部门产值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二是传统产业普遍实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而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改造,使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三是在信息社会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物质生产部门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整个产业结构向服务业的转型,信息社会将是一个服务型经济的社会。
5、数字化的生产工具普及和应用
数字化的生产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广泛普及和应用。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将会被信息技术所改造,成为一种智能化的设备,信息社会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建立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设备的基础之上。同样,信息社会的私人服务和公众服务将或多或少建立在智能化设备之上,电信、银行、物流、电视、医疗、商业、保险等服务将依赖于信息设备。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的广泛普及,政府、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重组,行为模式发生新的变化。
6、新型就业形态与就业结构的出现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当人类迈向信息社会时,新的就业方式开始形成,就业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从波拉特统计体系来看,社会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四大产业部门,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劳动力人口依次从农业部门流动到工业部门,在工业化后期,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又流向服务业部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劳动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门集中。传统雇佣方式受到挑战,全日制工作方式朝着弹性工作方式转变。信息劳动者的增长是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重要特征。
7、产生了新的交易方式
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分工就会有交易,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得交易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市场交换客体的扩大,知识、信息、技术、人才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运输工具和信息通讯工具使人们冲破了地域上的障碍,使得世界市场开始真正形成;三是信息技术提供给人们新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成为实现交易的基本形态,这也扩展了市场交易的空间。
8、城市化呈现新特点
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城市成为人类居住主要聚集地,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城市化率都已达到80%以上。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人类以大城市聚集为主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聚集之后开始出现扩散化的趋势,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减缓,并出现郊区化现象。大城市人口的外溢使城市从传统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若干中心城市通过增长轴紧密联系,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地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之间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形成功能上相互补充、地域上相互渗透的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连绵区)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及支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9、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
如同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瓦解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建立了工业社会的生活形态一样,信息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各种信息化的终端设备将无处不在。“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信息社会的数字化家庭中,易用、价廉、随身的消费类数字产品及各种基于网络的3C家电将广泛应用,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
10、产生了新战争形态
在信息社会,随着传统的工业社会时代的武器被智能化的系统所控制,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武器时代。在信息社会的战争形态主要体现在信息战上,它是对垒的军事(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一切领域)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战争。在信息社会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在信息社会,战争将最终表现为对信息的采集、传输、控制和使用上,获得信息优势是参战各方的主要目标;二是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威力大大增强;三是战争形态、作战方式也随之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战场空间正发展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全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正成为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基本交战方式;四是为适应战争形态的变化,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更加灵便、高效。
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十分明显。信息化被称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均衡器。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下降。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已有专家把信息产业从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分离出来,称其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第二,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信息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技术含量高,渗透性强,增值快,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管理及配置,从而使各种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社会的总产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三,信息化引起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综合网络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数字化的生产工具与消费终端广泛应用,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信息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被淘汰,劳动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门集中,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结构正在形成。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其信息业从业人员已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被催生,如弹性工时制、家庭办公、网上求职、灵活就业等。商业交易方式、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信息化浪潮的持续深入使人类社会日渐超越“工业社会”,而呈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的自动化,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体现;信息产业形成并成为支柱产业;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社会财富;管理在提高企业效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服务业经济形成并占据重要的经济份额。
信息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对全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不平衡,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得到共享。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对具体劳动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业。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人类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将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影响。另外,信息安全与网络犯罪、信息爆炸与信息质量、个人隐私权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等等,也是信息化带给人类社会的新的挑战。
路径
中国实现信息化的路径
2006年3月举行的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52号决议,确定自2006年开始,每年5月17日为“世界信息社会日”,这标志着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快信息化发展,使信息化向纵深推进,推动信息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计划和战略。美国政府相继发布《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和《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欧盟制定实施的《欧盟研究与技术开发框架计划》目前已进入第六个执行期(2002~2006年),信息技术被明确列为七个研究优先领域之一。日本政府制定了《focus21计划》,通过国家预算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下一代半导体芯片、高可靠软件系统、下一代平面显示技术、下一代全球定位系统等进行重点投入。韩国政府推出《IT839战略》,确定了9项具有增长动力的信息技术,将其作为近期及中长期的投资重点。
2006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战略》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经过努力,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2006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7.5%。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30%。手机、程控交换机、彩电、个人电脑、显示器生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业信息化进展顺利。“村村通电话”工程稳步推进。全中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8.85%,24个省份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电话;各地相继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向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农业信息;部分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取得新的进展,能源、交通、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电子政务稳步展开;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开始起步,互联网中文信息比重大幅上升。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加强,信息化政策法律环境不断改善。《电子签名法》已颁布实施,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整体来看,中国是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的,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是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第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后发效应,加快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建设先进、适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网络功能和业务提供能力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力量突破集成电路、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关键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积极鼓励和引导自主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我良性发展的能力,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要大力加强农业、重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并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和升级。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第三,要积极采取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培育国民信息技能,使信息化惠及全民。要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制度,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社会困难群体,提供便捷便宜的信息服务。大力开发各类适农电子产品,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的应用。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容灾能力提高,提升信息化安全保障与灾难恢复能力。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总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应正确认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主动应对这个大趋势,趋利避害,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为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