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理解能力能提高吗?
理解能力能提高吗?
?什么是理解力?
?如何促进思考?
?如何促进整合?
声明:此文是建立在你已经了解如何思考和学习的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理解能力。(如果想了解“思考”和“学习的本质”,可以看这两篇:我何尝不想主动思考? 低层次“努力学习”和学习的本质)
对于理解吸收能力,有人说是智商问题,这里我抛却这个因素(其实我也不想去研究这个因素,毕竟人类对人脑的认知甚少,对智商的评测也没有唯一标准,还有,即使知道自己比较笨,但却已使然,我们唯有能做的,就是找出最好的方法去挖掘自己的潜能,用最好的状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继续热爱生活)
1.什么是理解力?
引用维基上对“理解”的定义:
------------------------------------------------------引用开始---------------------------------------------------------
------------------------------------------------------引用结束---------------------------------------------------------
概括为,理解就是一个 通过思考和整合(处理)达到事物的认知 的过程。
所以,理解的本质,就在于思考与整合。下面继续拓展这两个因素:
什么是思考呢?在 我何尝不想主动思考?里,说明了思考是: 为达到某一目的所做的 启发式搜索与组织 的过程。
什么是整合呢?在 知识网络模型 里,说明了学习的过程 让我们把新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思考的过程让我们从知识网络中提取出知识点。
具体要怎么整合呢?整合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强调用“整合”来代替“理解”?
无论是思考还是整合,都是建立在 知识网络模型 的基础之上。
整合,就是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通常是通过“比喻法”来达到对知识的整合,“比喻法”的本质就是运用现有的模型中来理解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个新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1. 把你的薪水比喻成速度,那么涨薪就是加速度; 2. 加速度就是奥迪与奥拓的区别(百米加速所用的时间截然不同)。 这两种比喻,都是通过套用现实中的模型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之所以用“整合”来代替“理解”,是因为“整合”本身就是理解的本质之一,用“整合”更能容易体现理解的过程。
所以,尽可能多地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整合的程度就越高,那么理解也就越透彻。
2.如何促进思考?
为什么会有 “促进思考” 这样的说法呢? 因为,人体中大脑和躯体肌肉不一样,比如我为了完成田径考试,可以在考试前练习跑步达到提高成绩而且这样的做法是很奏效的。但是,如果我们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想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想主动调动大脑的思考,要怎么做到呢?
难道把手放在大脑前额或者颌骨下陷入沉思就可以促进思考了吗?答案肯定不是
促进思考,让自己真正进入思考,可以通过 “思维工具” 和 “问题导向” 来实现:
2.1 “思维工具” 包括: 抽象化思维(结构化思维) 、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 (备注:以后会具体写有关这两种思维工具的文章)
2.2 “问题导向 ” 就是 “多问一个为什么?”
在你看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抽象概念,比如像上文引入的 “加速度” 这个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你就需要问几个为什么:
什么是“加速度”?我能不能通过现有的模型或者生活中的模型来类比理解;
为什么要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是不是我现有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一直不能描述存在的某种事物;
怎么使用“加速度”来解决问题?
在你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通过思考更好地解决问题,你可以问“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你可以问自己“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水往低处流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过程中72变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产生的本源是什么?”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句话背后的本质就是 人的认知与意识受到环境(人群)的影响,这是一种社会规律。“水往低处流” 的本质就是“万有引力”,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当然,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过程中72变的本质,就是反抗天兵的追打。
好了,这个时候你也许会问,那么 “多问一个为什么?” 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我“多问一个为什么”?
“多问一个为什么?”的本质就是 设定一个思考的目标,在 我何尝不想主动思考?里我定义了思考是: 为达到某一目的所做的 启发式搜索与组织 的过程。 所以,人类为什么会“思考”,是因为有了“目标”。
3.如何促进整合?
上文说过, 整合,就是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惘”,背后的原理就是没有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温故而知新” ,背后的原理就是找到了旧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那么,到底要最大限度、尽可能地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呢?
除了“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找出知识的原型,做一个善于发现的人” 这样泛泛而谈建议,我给了更具体的措施,就是:“找到尽可能多和好的学习资源”
以下内容部分参考自:网上搜寻资料的能力严重不足,有何实用经验和方法?
3.1搜索引擎
接下来去哪里找资源的问题。一说到“找”,肯定就离不开“搜索引擎”,而说到“搜索引擎”,肯定就离不开谷歌了。至于谷歌,综合性的搜索是强于百度的,要深究两者的区别,可以参考 百度和 Google 的搜索技术是一个量级吗? ,还有,如何通过fq使用谷歌,这里就不讲了。
还有,“搜索引擎” 的定义不是 谷歌或者百度 哦, 还有很多的 好的搜索,比如 网盘搜索、BT搜索、淘宝里的搜索 、 知乎里的搜索 、甚至微博里的搜索。凡是可以搜的,都叫搜索引擎。
3.2图书
如果你是学生,那么除了学校分发的教科书之外,还是要买很多辅导书的,辅导书也要挑好的买的,毕竟讲的通俗易懂又接近考试大纲 才是好的辅导书,你说我说得在理吧?
比如当年大二学 数据结构(计算机学科), 本身也是刚入门不久,如果只是看 严蔚敏 《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本书,是很难学好的,学的过程也是很费力的。
这不是说 数据结构 就真的有那么难,或者说我们就真的是那么笨,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找不到好的学习资源。
什么样的学习资源才能算是好的呢?那就是适合你的,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差,那么一些通俗易懂的就很适合你;反之,你就会去找一些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数据了。
这里引用 严蔚敏 的 《数据结构(C语言版)》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为什么不高? 来继续吐槽严阿姨的这本书:
----------------------------------------------------------引用开始--------------------------------------------------------------
---------------------------------------------------------引用结束---------------------------------------------------------------
所以,选择一些适合你的好教材,对你是有不少的帮助的。
当然,我们也要从学校的角度体谅学校(纯属瞎扯):
1. 学校是面向全体学生,选的教材不一定适合你。
2. 学校选的教材也要符合规范,网络热门书籍不一定符合此规范。
3. 学习选的教材要经典精辟。不然印刷成本太高,不符合绿色发展。
4. 老师本身也喜欢这种有深度的经典教材
5. 学校以为学生是懂得自己去找适合自己的教材的
总是,学校还是值得体谅的,只是不能体谅的是 “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去体谅他们”,而且学校的很多“以为”都是以为学生自己已经懂得。我想说,如果我什么都懂,那还用得着当 “学生”吗? 当然这个锅还是得我们自己去背,最后还是要怪我们“太年轻 too simple ”了。
3.3数据库
主要就是是 商业数据库 和 学术数据库,对做研究比较有帮助。这个不多讲。
作者:谢志东
本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xiezhidong/p/7072147.html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如有问题,可以邮件:hoopuo@gmail.com
微博:思维焦点
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理解能力能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