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时代的精神状况 ——对90后群体的反思 (1)
时代的精神状况 ——对90后群体的反思 (1)
http://jianshu.io/p/PzUPit时代的精神状况 ——对90后群体的反思 (1)
BY 伊万
开篇:
我准备就此话题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对90后群体进行探索性描述,也算是对自我的观照。
说实话,这是个很宏大的命题。单就90后群体进行反思就足以为难我了,更奢谈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了。促使我写下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时代的精神状况”是我从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那里借来的题目。我喜欢雅斯贝尔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这本书,虽然是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的一部作品,然而书中的很多观点直至今日仍然发人深省。另外一个原因是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了,他的“同时代性”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我。所谓“同时代性”,阿甘本说,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同时代性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
因此,作为“90后”的同时代人,我尝试着以这样一篇文章的形式去观照一下这个时代,既想生活在时代之中,又能紧紧保持在时代之上。我倒是希望能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群体。很明显,对于一个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媒体与社会的影响是最大的,具体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同时又担心写就这样一篇文章所不可避免地出现的“宏大叙事”,我尽可能地从最小的角度切入,尽可能从一个较新的视角看问题。本文的其他的内容姑且作为补充。
第一篇:“代入式”影响下成长的一代
其实关于这个的思考很早就开始了,不过一直等到今年的4月1日愚人节那天才真正让我难以释怀。愚人节本来是西方社会传来的荒诞娱乐并借以放松心情的节日,在中国却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被赋予另一种色调。是的,张国荣。2003年以后每年的“4•1”人们都会以各种形式祭奠这位早逝的英才。我也深受感动。只不过在感动之余,近年来越来越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在这些纪念之中,一大批的“90后”争相表白式的去缅怀这位“哥哥”。可是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张国荣的时代啊。2003年我们仍旧是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而张国荣的黄金时代是90年代——我们刚出生的那些年。
那天刚好看到了一篇文章,谈到了这种“代入式”的影响。90后对于张国荣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代入式的。“先有了媒体、明星眼里美丽的张国荣,才有你所认识的张国荣。他们甚至几乎是按着别人的标准,去观看关于张国荣的资料,十年后的今天,新的资讯取代了旧的资料,在公共视野里,张国荣已经,并且永远将作为一个传奇存在。”
当然我绝不会怀疑这种情感的真挚性,而是特别担心这种“集体庞大的回忆覆盖了个体的判断”,以至于我们这些 90、00 出生较晚的人别无选择地接受了媒体、公众对他的一切溢美之词。不得不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媒体成就了新闻当事人以及新闻事件,反过来又塑造了我们对这些人、这些事儿的认知,一种难以抵抗,甚至“爆炸性消息”的方式。
从早先的报纸、广播、电视,到如今的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媒介,我们有太多的接收信息的渠道了。微博的存在更是直接赋予了信息的现场感。这一点无须赘述,每个现代人都面临着“信息过度”的焦虑。然而正是在这种“自说自话”、碎片式的传播中,我们被“代入式”地认识了这个复杂的中国社会。我甚至都会觉着90后是受“代入式”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代。尤其是我们这些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期、思想动摇不定,一方面我们急于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却无奈最后还是被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裹挟走。当下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中,90后依旧难以真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微博上充斥着有各种公知。而在这种情况下,90后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受影响。
“代入式影响”在每个时代都会有,并且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能避免的,甚至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开始和基础。无论是60、70,还是80年代,大家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然而90后这一代与前辈们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代入式”无孔不入,我们甚至都有些沉浸其中;另一方面,90后是最缺乏历史记忆的一代,连我们的历史观都是代入式的,都是经过选择后的。缺乏了具体的历史语境,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大都是“他人判断”的结果。这一点不仅你不愿意承认,恐怕是我都难以接受,但是它是事实。关于这一点之后会详细叙述。
“代入式”的结果就是同一性。很奇怪,我们这一代从一开始就强调独立和个性,然而到最后却走向了齐一化。或许雅斯贝尔斯的一段话最为有力:外在的炫示代替了真实的存在,多重性代替了统一性,喋喋不休的喧嚷代替了真正的知识的传播,经验代替了实存——一句话,是永无止境的重复仿效。
(待续……)
时代的精神状况 ——对90后群体的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