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最长不降子序列
最长不降子序列
最长不降子序列
|
一.问题描述
设有由n个不相同的整数组成的数列,记为:
a(1)、a(2)、……、a(n)且a(i)<>a(j) (i<>j)
例如3,18,7,14,10,12,23,41,16,24。
若存在i1<i2<i3< … < ie 且有a(i1)<a(i2)< …
<a(ie)则称为长度为e的不下降序列。如上例中3,18,23,24就是一个长度为4的不下降序列,同时也有3,7,10,12,16,24长度为6的不下降序列。程序要求,当原数列给出之后,求出最长的不下降序列。
二.算法分析
(一)。根据动态规划的原理,由后往前进行搜索。
1·对a(n)来说,由于它是最后一个数,所以当从a(n)开始查找时,只存在长度为1的不下降序列;
2·若从a(n-1)开始查找,则存在下面的两种可能性:
①若a(n-1)<a(n)则存在长度为2的不下降序列a(n-1),a(n)。
②若a(n-1)>a(n)则存在长度为1的不下降序列a(n-1)或a(n)。
3·一般若从a(i)开始,此时最长不下降序列应该按下列方法求出:
在a(i+1),a(i+2),…,a(n)中,找出一个比a(i)大的且最长的不下降序列,作为它的后继。倒推公式为
F(I)=MAX{F(I+K)}+1
F[I]:表示以第I个位置为起点的最长不下降序列的长度。
K的选择范围:a(I+k)>a(i) I+k≦n
最后从F[1]到F[N]中选取最大的即为最优解
当然也可以采用顺推的方法,顺推公式为
F(I)=MAX{F(I-K)}+1
F[I]:表示以第I个位置为终点的最长不下降序列的长度。
K的选择范围:a(I-k)<a(i) I-k≧1
最后从F[1]到F[N]中选取最大的即为最优解
4·为算法上的需要,定义一个数组(倒推法)
整数类型二维数组d(N,3)
d(I,1)表示点a(i)
d(I,2)表示从I位置到达N的最长不下降序列长度
d(I,3)表示从I位置开始最长不下降序列的下一个数字的位置,以便打印。
初始化:
FOR I = 1 TO N
INPUT #1, D(I, 1)
D(I, 2) = 1
D(I, 3) = 0
NEXT I
A.O(n^2)算法分析如下:
(a[1]...a[n] 存的都是输入的数) 1、对于a[n]来说,由于它是最后一个数,所以当从a[n]开始查找时,只存在长度为1的不下降子序列; 2、若从a[n-1]开始查找,则存在下面的两种可能性: (1)若a[n-1] < a[n] 则存在长度为2的不下降子序列 a[n-1],a[n]; (2)若a[n-1] > a[n] 则存在长度为1的不下降子序列 a[n-1]或者a[n]。 3、一般若从a[t]开始,此时最长不下降子序列应该是按下列方法求出的: 在a[t+1],a[t+2],...a[n]中,找出一个比a[t]大的且最长的不下降子序列,作为它的后继。 4、为算法上的需要,定义一个数组: int d[n][3]; d[t][0]表示a[t]; d[t][1]表示从i位置到达n的最长不下降子序列的长度; d[t][2]表示从i位置开始最长不下降子序列的下一个位置。 实现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void)
{
int i,j,n,a[100],b[100],max;
while(cin>>n)
{ for(i=0;i<n;i++)
cin>>a[i];
b[0]=1;//初始化,以a[0]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为1
for(i=1;i<n;i++)
{
b[i]=1;//b[i]最小值为1
for(j=0;j<i;j++)
if(a[i]>a[j]&&b[j]+1>b[i])
b[i]=b[j]+1;
}
for(max=i=0;i<n;i++)//求出整个数列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
if(b[i]>max)
max=b[i];
cout<<max<<endl;
}
return 0
}
显然,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仍为o(n^2) =1 + 2 + ...+n;
B.最长不下降子序列的O(n*logn)算法分析如下:
设 A[t]表示序列中的第t个数,F[t]表示从1到t这一段中以t结尾的最长上升子序列的长度,初始时设F [t] = 0(t = 1, 2, ..., len(A))。则有动态规划方程:F[t] = max{1, F[j] + 1} (j = 1, 2, ..., t - 1, 且A[j] < A[t])。
现在,我们仔细考虑计算F[t]时的情况。假设有两个元素A[x]和A[y],满足 (1)x < y < t (2)A[x] < A[y] < A[t] (3)F[x] = F[y] 此时,选择F[x]和选择F[y]都可以得到同样的F[t]值,那么,在最长上升子序列的这个位置中,应该选择A[x]还是应该选择A[y]呢? 很明显,选择A[x]比选择A[y]要好。因为由于条件(2),在A[x+1] ... A[t-1]这一段中,如果存在A[z],A[x] < A[z] < a[y],则与选择A[y]相比,将会得到更长的上升子序列。 再根据条件(3),我们会得到一个启示:根据F[]的值进行分类。对于F[]的每一个取值k,我们只需要保留满足F[t] = k的所有A[t]中的最小值。设D[k]记录这个值,即D[k] = min{A[t]} (F[t] = k)。
注意到D[]的两个特点: (1) D[k]的值是在整个计算过程中是单调不上升的。 (2) D[]的值是有序的,即D[1] < D[2] < D[3] < ... < D[n]。
利用D[],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一种计算最长上升子序列长度的方法。设当前已经求出的最长上升子序列长度为len。先判断A[t]与D[len]。若A [t] > D[len],则将A[t]接在D[len]后将得到一个更长的上升子序列,len = len + 1, D[len] = A [t];否则,在D[1]..D[len]中,找到最大的j,满足D[j] < A[t]。令k = j + 1,则有A [t] <= D[k],将A[t]接在D[j]后将得到一个更长的上升子序列,更新D[k] = A[t]。最后,len即为所要求的最长上 升子序列的长度。
在上述算法中,若使用朴素的顺序查找在D[1]..D[len]查找,由于共有O(n)个元素需要计算,每次计算时的复杂度是O(n),则整个算法的 时间复杂度为O(n^2),与原来的算法相比没有任何进步。但是由于D[]的特点(2),我们在D[]中查找时,可以使用二分查找高效地完成,则整个算法 的时间复杂度下降为O(nlogn),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D[]在算法结束后记录的并不是一个符合题意的最长上升子序列!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ind(int *a,int len,int n)//若返回值为x,则a[x]>=n>a[x-1]
{
int left=0,right=len,mid=(left+right)/2;
while(left<=right)
{
if(n>a[mid]) left=mid+1;
else if(n<a[mid]) right=mid-1;
else return mid;
mid=(left+right)/2;
}
return left;
}
void fill(int *a,int n)
{
for(int i=0;i<=n;i++)
a[i]=1000;
}
int main(void)
{
int max,i,j,n,a[100],b[100],c[100];
while(cin>>n)
{
fill(c,n+1);
for(i=0;i<n;i++)
cin>>a[i];
c[0]=-1;// …………………………………………1
c[1]=a[0];// ……………………………………2
b[0]=1;// …………………………………………3
for(i=1;i<n;i++)// ………………………………4
{
j=find(c,n+1,a[i]);// ……………………5
c[j]=a[i];// ………………………………6
b[i]=j;//……………………………………7
}
for(max=i=0;i<n;i++)//………………………………8
if(b[i]>max)
max=b[i];
cout<<max<<endl;
}
return 0;
}
对于这段程序,我们可以用算法导论上的loop invariants来帮助理解. loop invariant:
1、每次循环结束后c都是单调递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可以用二分查找)
2、每次循环后,c[i]总是保存长度为i的递增子序列的最末的元素,若长度为i的递增子序列有多个,刚保存末尾元素最小的那个.(这一性质决定是第3条性质成立的前提)
3、每次循环完后,b[i]总是保存以a[i]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initialization:
1、进入循环之前,c[0]=-1,c[1]=a[0],c的其他元素均为1000,c是单调递增的;
2、进入循环之前,c[1]=a[0],保存了长度为1时的递增序列的最末的元素,且此时长度为1的递增了序列只有一个,c[1]也是最小的; 3、进入循环之前,b[0]=1,此时以a[0]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1. maintenance:
1、若在第n次循环之前c是单调递增的,则第n次循环时,c的值只在第6行发生变化,而由c进入循环前单调递增及find函数的性质可知(见find的注释),此时c[j+1]>c[j]>=a[i]>c[j-1],所以把c[j]的值更新为a[i]后,c[j+1]>c[j]>c[j-1]的性质仍然成立,即c仍然是单调递增的;
2、循环中,c的值只在第6行发生变化,由c[j]>=a[i]可知,c[j]更新为a[i]后,c[j]的值只会变小不会变大,因为进入循环前c[j]的值是最小的,则循环中把c[j]更新为更小的a[i],当然此时c[j]的值仍是最小的;
3、循环中,b[i]的值在第7行发生了变化,因为有loop invariant的性质2,find函数返回值为j有:c[j-1]<a[i]<=c[j],这说明c[j-1]是小于a[i]的,且以c[j-1]结尾的递增子序列有最大的长度,即为j-1,把a[i]接在c[j-1]后可得到以a[i]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长度为(j-1)+1=j; termination: 循环完后,i=n-1,b[0],b[1],...,b[n-1]的值均已求出,即以a[0],a[1],...,a[n-1]结尾的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均已求出,再通过第8行的循环,即求出了整个数组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仔细分析上面的代码可以发现,每次循环结束后,假设已经求出c[1],c[2],c[3],...,c[len]的值,则此时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len,因此可以把上面的代码更加简化,即可以不需要数组b来辅助存储,第8行的循环也可以省略。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find(int *a,int len,int n)//修改后的二分查找,若返回值为x,则a[x]>=n
{
int left=0,right=len,mid=(left+right)/2;
while(left<=right)
{
if(n>a[mid]) left=mid+1;
else if(n<a[mid]) right=mid-1;
else return mid;
mid=(left+right)/2;
}
return left;
}
int main(void)
{
int n,a[100],b[100],c[100],i,j,len;//新开一变量len,用来储存每次循环结束后c中已经求出值的元素的最大下标
while(cin>>n)
{
for(i=0;i<n;i++)
cin>>a[i];
b[0]=1;
c[0]=-1;
c[1]=a[0];
len=1;//此时只有c[1]求出来,最长递增子序列的长度为1.
for(i=1;i<n;i++)
{
j=find(c,len,a[i]);
c[j]=a[i];
if(j>len)//要更新len,另外补充一点:由二分查找可知j只可能比len大1
len=j;//更新len
}
cout<<len<<endl;
}
return 0;
}
比较一点的实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N = 1001;
int a[N], C[N], f[N]; // f[i]用于记录a[0最长不降子序列i]的最大长度
int bsearch(const int *C, int size, const int &a)
{
int l=0, r=size-1;
while( l <= r )
{
int mid = (l+r)/2;
if( a > C[mid-1] && a <= C[mid] ) return mid; // >&&<= 换为: >= && <
else if( a < C[mid] ) r = mid-1;
else l = mid+1;
}
}
int LIS(const int *a, const int &n)
{
int i, j, size = 1;
C[0] = a[0]; f[0] = 1;
for( i=1; i < n; ++i )
{
if( a[i] <= C[0] ) j = 0; // <= 换为: <
else if( a[i] >C[size-1] )
j = size++; // > 换为: >=
else
j = bsearch(C, size, a[i]);
C[j] = a[i]; f[i] = j+1;
}
return size;
}
int main(void)
{
int data[32];
int n;
while(cin>>n)
{
for(int i=0;i<n;i++)
cin>>data[i];
cout<<LIS(data,n)<<endl;
}
return 0;
}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350a40100qdeo.html
最长不降子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