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1 【心智的力量】 摘录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1 【心智的力量】 摘录
今天开了读书笔记这一专题,主要是对自己今后读的书有一个小小的记录,也为解决自己读书多年的存在的一些习惯的问题。
打小就喜欢书,可能最早的书是家人买的看图识动物。还记得七八岁时见书摊上的书时赖着不走央求母亲给买的情景,那时买的童话居多,记得还有一本长篇的童话,故事也不是王子公主之类的短篇幅,而是逻辑更复杂,篇幅更长的故事类,一本里就几篇,那时这本童话书让我小小的理解能力和见识得到了很大锻炼,
小学图书主要靠相互借阅,期间林林总总的读了很多中外名著,在背东西上更是感觉毫无压力,记得自己四年级时完全靠自觉就背完了全本的古诗词。还是小小的自豪了一把。
六年级还是七年级在餐厅花2块买了一本武侠小说,自此走上了一条现在来说后悔占多的道路。那本好几篇都没有完结,但是书中新奇的世界给了自己一个另一番的感受,初中时各种途径看了不少,尤以初三为甚,中午吃饭时去超市买了馒头辣条趴在冰箱上看起了各种小说,整天想着书中情节,现在看来真的百害无一利。。。
高中环境原因看的相对来说比较正规,但也间隙有一些同学带来各种书籍,我是来者不拒,高一的图书角我都看遍了,后来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每人一本的大约几十本书籍也借着看完了,主要是锻炼出来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比别人强些,当然,看这些书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自己学习一直没有进步,理工科的理解也感觉费劲。记忆最深的是高二寒假,考的非常之差,但借了同学的mp4,整天浑浑噩噩打着学习的旗号在自己房间里看小说,生生的把寒假时间浪费掉了。导致我高三时追赶不上的痛苦,现在如果能回到过去的话,真想给那时的自己两巴掌。(这里也得出以后教育孩子的经验——小说千万不要碰,电子产品让他合理接触,养成好习惯,早点引导他渡过新鲜感和依赖性)
大学自由了,于是大一时就利用掌阅这款软件看书,那时签到送阅饼,永久性的,到现在我账户里靠签到得来的还有8k多,那时利用前面的暑假看了高中一直想看的武侠小说(暑假还去买了好几本书,杜月笙、卡耐基、曾国藩···),手机看书晚上一两点是常态,期间也看一些其他类别的,例如历史、励志等等。可能大一下还是大二,发现自己不能这么下去了,开始抛弃小说,将手机里的书删除,无论是否还没看完,现在感谢自己的这股狠劲,当然也是因为自己心智的成熟,还有多年阅读的对小说套路的熟悉到无兴趣。
大二(也可能大一开始),因为自己不打游戏不爱呆宿舍,喜欢泡上了图书馆,开启了自己的疯狂阅读模式,图书馆里各种专业相关不相关,历史风俗、数理文化、外语养生···反正在图书馆里,除了做作业,就是阅读,那时的自己叫做书虫更为合适。手机里的书可能转向一些较为有用的书,那种无营养小说被我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了也就王小波和一些杂文之类的无聊时闲看。
林林总总大学期间看的书也得4位数,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些书看过后能够回味的只有看书时的过程,收获不多。就拿最近看的一本植物科普来说,多久以前也看过同一类型基本相同内容的书,但是记忆深刻只在当时,现在面对当初叫得上名字的植物,我脑海里却搜索不到了。这样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就像学习编程,当时学了,即使很透彻,如果不做笔记或敲一下代码,那么一段时间不用,恐怕也不能完全回忆起来。这就是我开读书笔记的原因,书虽然读的不少,但记得的还有多少?能应用的更是寥寥。
今后开始细读,不再求多求快,每天一章也行,一页也行,但求能够在读它时,我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吸收,有所消化,有所总结,足矣
图书简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选择相反,直接的结果就是时间质量的不同——这不是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可以弥补的。制作一个“任务列表”,其实谁都会;分清楚“重要”与“次要”,或者“紧急”与“非紧急”也没有谁不会。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无数光阴,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漫无目的”的学习比看似有规划的“无所事事”有用的多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并不自知的重要原因——人们正在做的往往是别人让他们做的事儿。在任何一个部门或团队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部是显性的,所有下属或者成员都可见的;而下属和成员之间往往并不相互非常清楚对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属们更容易“共同”地看到上司的缺点。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它们都蹲在地上。
——怕批评而不去尝试的“完美主义者”永远没有机会进步,也永远不会成长
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的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的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不擅交往的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不要求任何事情都做好,但自己应该擅长的领域或技能必须达到最好的程度
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对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当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其行为“合理化”而后如此声明:“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概念,把这种做法称为“Rationalization”。)
——早尝试,早受挫折,才能早成长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比如我的编程,一定要做好
我不知道李阳或俞敏洪是不是当年自己学习的时候也用了钟先生的逆向英语学习法里面的精髓(“听抄”);就算用了,估计也不是跟钟先生学的;但我确定地知道一件事,钟先生和俞敏洪校长都肯定并不疯狂,却十分成功。
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很成功;更准确一点讲,他们自己都很成功。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钟道隆先生很坦率地说,“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俞敏洪也是个做他想做的事的时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怎么学英语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为了把新东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时间表;他的Outlook日程表打印出来要每天一页纸,并且满满的。即便是李阳,我相信他的漂亮发音并不仅仅来自于天分或者是所谓的“疯狂”,而是,他“疯狂”了许多许多年。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我的问题就在于忽略了根本,学习上总想找更简单的学习方式,其实拿起手头的任何一个学习资源,利用犹豫的时间学习的话,该学的早就学完了,以后手头资源找出两个两相比较一下,关键快速投入
真正体会到读书时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去拒绝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仅仅出于懒惰而拒绝了。如果,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写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天哪,我浪费了多少时间?
我盯着电脑里存着超过百兆字节的文字资料的文件夹的图标发呆,可心里早已是恨不能捶胸顿足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一瞬间的战栗,完全是在噩梦中掉下悬崖而后突然惊醒的那种。仅仅说过去的荒谬是出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分简单化了。事实上,是我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只不过是懒惰而已——并且还竟然振振有词、洋洋自得。可怕!那天,我告诉自己并记在本子上的一句话再也没有忘记过:“心智低下真可怕……”
记得过去老师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但是,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刚刚的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们心智上的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这种差异太过隐秘——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Chapter 1 【心智的力量】 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