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跨界杂谈》华为印象(一)

《跨界杂谈》华为印象(一)

201141日愚人节前后正式入职华为,至今大约3年半的时间,跟已经换过几次工号的老前辈相比,对华为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所以仅从我个人的角度对华为的观察和理解写成。

“美丽的狼窝”

入职报到,从进入百草园开始,对于我这个土鳖北方佬而言,有如此多花花草草的华为真是让人欣喜异常,风景真的很漂亮。从百草园,到培训中心,再到万科城。喜欢的不得了,虽然这都不属于自己,在这些地方转转都觉得是个享受。百草园的第一印象,让自己到现在过去3年,即使已经搬到距离最远的D区,也是挤破头也喜欢住在那里。对于华为内部人而言,当时最美的还要数A区了,因为那里有个漂亮的小池塘,里面养着很多鱼,四周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几栋唐式风格的建筑,据说建筑里就是传说中任老板办公的地方了。2011年的时候,DH区都还没有开发,是两个小土山(也可以算小土包),D区便依这个地势建设而成,保留了原有地势。除了4层建筑都是园林式的草木。D区大门口还有特地移植来的野花。这里穿插个传说的小故事,华为决定在某省会城市考察建设华为的一个研究所,所处地块也是个小山,华为特意强调不要进铲平小山,保留原貌,华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式建设,完全不同于很多开发商将土地一律铲平的做法。但工作之后,除了有两次带着老婆、老妈在园区仔细的逛了一圈外,偶尔还会跟客户在园区走走,自己很少在园区散步了,多是跟同事在午饭后从食堂走个曲线回去,其余只剩下上下班的穿越以及坐着巴士穿梭了。每次匆匆走过的时候,以及跟同行说得最祥林嫂式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只是在这生活,不用工作该多好啊!”,其实整个深圳都是座花园城市,深圳很多地方建设或者自然风景都不比华为差,特别是深圳的东西涌,以及从市内前往该地的海边,都是美的一塌糊涂(如此赞美,丝毫不怕别人说自己没见过世面)。据说深圳还不是华为所有园区中最美的,南京研究所,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松山湖新园区。规划中的松山湖园区,不仅依山傍水,连在不同园区间穿梭,都将变成一种享受,因为可以坐上类似旅游观光的小火车,逛吃、逛吃的周游于园区之间,如果能在火车站上两旁建设小商铺就齐活儿了。(此处适合上照片,及其他兄弟姐妹补充些内容)。

有人可能有些疑问,自然风光如此美好,那人文景观如何啊?

可能有人觉得,华为是家技术型公司,研发人员占据几乎一半员工比例,肯定是不爱梳妆打扮(加班太多,目光呆滞、行动迟缓、不爱洗澡、梳头、刮胡子、换衣服、照镜子、洗袜子)的研发男居多,人文景观一定很煞风景。如果读者真的有人这么想,那得先把笔者的结论说一下,应该说实际情况完全不是如此。当然不排除有不爱个人卫生的邋遢男,但很少在华为园区能够看得到。在出门一身汗的广东,洗澡叫“冲凉”,10年以前很多人在冬天也会用凉水洗澡,如今热水器、洗衣机很普及,不是爱不爱洗澡的问题,而是在广东不洗澡根本让人受不了,而且衣服穿一天回来基本就湿透了,根本就没法继续穿了,所以换洗衣服洗衣服几乎每个人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洗澡和换衣服问题只在北方才是个问题,北方干燥,寒冷,隔几天洗次澡换次衣服,对个人也是可以忍受的,也不影响观瞻。所以华为的研发男们,基本卫生条件还都是过关的。另外,研发男生一大学毕业即入华为的应届生及毕业不久的年轻一代为重要力量,正是谈恋爱的最佳季节,想获得女孩芳心,不注意形象是不行的,所以大部分年轻一代的华为研发兄弟们都穿着比较得体,小帅哥也不在少数。华为研发兄弟不影响公司人文景观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很忙,除了上班的时间和用餐时间,几乎在园区室外见不到多少研发人,园区马路上人很少,见到最多散步的时怀孕的准妈妈们,她们需要适当的运动,不能在座位上久坐。

除了华为研发,在华为还有另外一半市场、运营、行政等人员。从人文景观角度,可是一个部门比一个部门养眼了。但在全公司,几乎看不到穿着打扮太前卫的人,公司也有相关规定,现在对穿着虽然管的比较松了,但基本还是没有衣着太抢眼的人物,毕竟这是公司,不是时尚频道。

如前面所述,深圳实际只是华为全球的一角而已,在全球还有很多包括研究所、办事处、分子公司等分支机构,风格各不相同。本人也只去过深圳、北京、上海、西安这几处,杭州研究所只在大门口瞄了一眼,都没得空进去,其他地方均未亲见。前两天,我的一个同学分享了几张漂亮的园区照片,她不说我都不知道,也是在华为的一个园区拍的。

 

“考试”

大学毕业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不用考试了。可惜毕业十几年后,又开始了考试。不仅仅包括在线的电子考试,还包括线下纸面考试。看到考试科目的时候,真是有种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入职后HR给出的指导里,列出了一大串要考试的科目,我直到全部考完,才知道有90%是不用考的,害的自己连续加班2个多月(真是自作孽)。当初以为入职考完是否就OK了,没想到,这考试还是常态化的,虽然不是很频繁,每年也要考几次,相对集中的是任职资格涉及的考试科目。

华为考试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有产品知识、流程(很多)、消防知识、英语能力等等各个方面。但印象中,考的最多的应该是信息安全相关的考试,似乎每年都要考一两次。可能是有种警灯长鸣的作用吧,自己在信息安全上面是一直小心谨慎的,因为安全红线“太多”,绝对华为特色,但后来养成习惯,似乎也没啥了,当初是很不适应的。

         有的考试允许考无限次数,时间也相对宽裕,也允许到文档里找答案。但有的考试,不仅限次数,而且不允许切屏找答案,只能先把要考的内容认真学习,深刻理会才有通过的可能。

         从一个考生的角度去看待考试,是非常厌烦的事情。但从公司整体经营管理上,考试是保证全体相关人员认识一致,水平一致,步调一致的最直接手段。公司十几万人,光靠自觉是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我个人觉得,考试应该算“狼性”的一部分。

 

华为术语

 

可能是通信行业本来如此,或者华为以前的通信产品可能太复杂的缘故,对于我这个外行而言,感觉公司内部有大量的术语。之所以叫术语,多数以多个首字母形式组合出现。那就是从字面意思根本不知那东东是啥。为此华为专门在办公内网(内网本身都是术语W3)上有术语搜索的功能,但是对于外行人而言,即使搜到了,知道了意思,没两天不用又忘记了。在IT行业实际也有很多术语,但很多术语本身往往就具有一定的含义,从字面即可推测出该术语的大概意思。通信行业跟IT比,太高大上了,别怪人家搞通信的赚的钱多。这个ITCT的对比,笔者没有进行非常严谨的对比分析,很可能带有偏见,因为每个行业的人都觉得自己行业的术语好懂,实际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都哪个行业的术语都一样,没啥区别,即都看不懂。把华为术语当成一个小节来讲,还不是讲行业术语,而是一些行业外的比较有趣的华为专用术语。

“胶片”

提起胶片,我能想到的是上高中的时候(1992年前后),生物老师讲细胞原理的时候,抱个幻灯机。拿着类似胶卷相机年代的A4纸大小的胶片,一张张的放映,把细胞图像放大投射到幕布上。参加工作(1998年)后,每次开会前,就要打印好多张胶片给领导开会放映使用。2000年之后基本就没什么印象了,大家都陆续使用投影仪,用电脑直接放映了。大家一般都叫PPT。但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直到如今在华为,所有员工都管PPT叫“胶片”,我自己入职华为时由不适应,到现在也开始习惯的管PPT叫“胶片”了,即使跟客户和自己家人朋友也是这么叫。这个“老掉牙”的名词的产品寿命能在华为延续这么多年,而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原因究竟为何,这里只能猜测一下了。笔者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原因之一,就是“胶片”这个词虽然普通,但实在太重要了,内部外部会议、工作报告、客户交流、与“胶片”这个词相关的公司文件、乃至公司核心流程IPD流程及分支流程,均对该词进行了大量使用,已经使用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一个华为标准术语的程度了,你如果在华为内部希望准确合规的表达PPT的含义,必须用“胶片”,虽然这个术语老土的很,也不得不用。原因之二,公司成立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正式的发文,要求将“胶片”这个词变更为其他名称,而且相信只要公司不发文变更,华为会继续将这个词用下去很多年。原因之三,可能是没有一个替代的词能比“胶片”发音更短(比如相比:PPT、幻灯片、PresentationPowerPointSlides等),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华为能少说一个字,可能就会省下一大笔钱。

 

26

这是让我入职后非常困惑的又一个词。在华为术语里查不到。但在培训课、会议里、华为人沟通中被大量提及。当然,经过询问,知道了是指代谁,也知道了大概含义。入职后这几年的每年公司的年度娱乐视频里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两个镜头挖苦一下26这个名词。其实无论对方品德如何,能在公司上下被如此强调,可见26的攻击力还是很强的。直到自己被划入IT产品线,这个术语在自己产品线出现概率少了很多,只是偶尔听领导抱怨一下对方推出的新产品,连名字起的跟我们早已有产品都一样,但在IT市场方面虽然还未放松警惕,但基本还是很少再关注他们了,因为双方已经有很大差距,有其他更强大的对手要较量,当然不排除哪天26东山再起。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

雷震子

技术分享

跨界杂谈

技术分享

 

云计算架构技术与实践

技术分享

 

《跨界杂谈》华为印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