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码库 > 程序员生存定律-职场里那些程序员不太喜欢的事
程序员生存定律-职场里那些程序员不太喜欢的事
程序员生存定律这系列的目录在这里:程序员生存定律--目录
喜欢从头瞄的,可以移步。
-------------------------------------------------------------------------------
武林里往往会有很多利益纠葛,常常是你想成为五岳剑派的盟主,我也想成为五岳剑派的盟主。一旦如此,那么就得各凭道行,做过一场一分高下。有利益纠葛就需要合纵连横,恒山派支持了华山派,华山派就实力大进;泰山派支持了嵩山派,嵩山派就实力大进。
有合纵连横就需要政治与权术,许你一个副盟主,许他某块地盘,对某个小帮派进行威胁利诱诸如此类的活动就纷纷出现了。但凡是江湖就必有政治,有政治就必有权术,程序员的江湖里也躲不过这游戏规则,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别罢了。从结果来看,这必将影响一个人体现在别人眼里的价值,所以这也是改善表达力的一种手段。
这点对于想在管理方向发展的人更有意义,对于技术方向发展的人则意义较弱,不喜欢可以略过。
因为这系列叫程序员生存定律,所以略过这章节是不太合适的。
1. 程序员躲不开“政治”
很多程序员可能会说,我一个做程序的,要多看代码,多写代码,政治有就有了,那有功夫去考虑它,躲开还不行么?
具体答案依赖于具体环境。但一般来讲,如果想往管理方向发展,那基本躲不开。如果想往技术方向发展,那躲开的可能性依赖于公司的传统,同时即使能基本躲开,想一点都不遇到也不可能。
只要程序员一天还需要和人打交道,那么程序员就无法完全脱离政治。消极的对应方法是让自己成为有技术的怪人或者不求上进的工程师,但这两者在职场里都会有不测之祸,不是什么好主意。
在人大版的《组织行为学》里给组织里的政治行为下了一个很精辟的定义:
政治行为定义为一些在组织正式角色中并不要求的活动,但它们会影响到或可能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
在对政治活动现实进行描述时,这本书里又写道:
政治活动是组织生活中的一个事实。忽视这一生活事实的人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在分析是否可能避免政治活动时,这本书上写道:
为什么政治活动一定要存在呢?难道作为组织不能避免政治行为吗?虽然这是可能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如此。
组织由具有不同价值观、目标和兴趣的个体和群体组成,这就形成了对于资源的潜在冲突。部门预算、工作空间的分配、项目的责任以及薪资的调整等等,这些例子都表明组织成员可能会在资源分配上产生冲突。
组织中的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常常使潜在冲突转化为现实的冲突。如果资源充足,那么组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当资源有限时,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而且,不管正确与否,人们常常觉得一个个体或群体所获得的利益是以牺牲其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这种压力导致群体成员为了争取组织中有限的资源而展开激烈竞争。
导致组织内部产生政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来自这样一种认识:大多数用来分配有限资源的“事实”可以有各种解释。比如,什么是优良的绩效?什么是恰当的改进?什么因素构成了令人不满意的工作?某个人认为一种活动是“为了组织利益而进行的无私努力”,另一个人却会认为是“为了进一步获得个人利益而进行的积极尝试。”
长期在职场工作的人看了上面的文字往往会有会于心。
结合事实来看,在任何组织中,彻底避开政治行为确实很难。一般来讲在新兴行业,公司历史较短,生存时刻受到挑战的公司,政治氛围会偏淡;而在传统行业,公司历史较长,生存没有问题或者生存依赖于特定组织的公司里,政治氛围会重。
即使现实如此,纯粹的工程师可能仍然会厌恶这东西。其实这也不是不可以,要想尽可能的忽略组织政治因素,那么你必须在某一方面一骑绝尘,让稀缺性达到一种可怕的程度。好比说搜索引擎有你在,不管多少并发都可以达到在0.1秒内返回结果,你不在就不行。但这很难,不只是要求个人的才情,还要求特定的环境。如果是去种地,那么不管一个人体力多好,他也达不到一骑绝尘的地步。
也许仍然有程序员对此心存疑虑,说你言过其实了,IT这种新兴行业,那会如此。很难去直接证明IT行业(包括新生的互联网)他就是如此,但可以从日常某些新闻报道中进行管窥。下面是一篇互联网上公开的报道,题目是:为什么大公司的钱不能随便要?,作者是21 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移动互联网观察者,著有《一只 iPhone 的全球之旅》一书的曾航。不知道每个人从其中可以看到多少公司与公司、公司间部门与部门间的政治的气息。又由于事情比较繁杂,这里只做一点转载,但不做过多解释,但请仔细阅读标记出来的部分:
为什么大公司的钱不能随便要?
当腾讯、360、百度、阿里巴巴、盛大这些大公司的投资部门,拿着钱想投资你的创业公司的时候,你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警惕呢?
我想大部分创业者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会满怀憧憬,高兴的晚上觉都睡不着。生逢乱世,有个有实力的大哥说要罩着你,以后的道路,立马变的平坦起来,谁不高兴呢?
接受了腾讯投资的人在憧憬着,自己的产品能够率先接入微信,坐拥 3 亿用户的巨大流量;接受了百度投资的人在憧憬着,百度随便倒一点流量过来,自己也吃喝不愁了;接受了阿里巴巴投资的人在憧憬着,自己能够早日用上淘宝那非常值钱的数据资源……
不过,我们从近期的一系列教训来看,拿巨头的钱,要格外谨慎。用一位资深投资人的话来形容,就是你叫他一声干爹,他不一定答应,但是却给你添了一大堆敌人。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投资你的多半是大公司的投资部门,腾讯有腾讯的投资部,360 有 360 的投资部。投资部门,往往是指挥不动业务部门的。而你想要对接的巨头资源,往往掌握在业务部门手上。
一些互联网巨头内部的复杂程度,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举个例子,腾讯负责游戏的任宇昕,去找分管微信的张小龙办点事情,都不一定能办得成的。亲儿子尚且如此,一个外面投资来,没有控股的干儿子,想要对接大公司资源,又谈何容易?
你叫巨头一声干爹,他不答应,可巨头的竞争对手们,却在你拿了投资后把你当成了它的干儿子,和你老死不相往来。
举个例子,你要了 360 的投资,就等于得罪了腾讯、百度、雷军系,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都不会再和你合作了。
某刷机公司不久前接受了 360 的投资,想去找小米、百度合作,结果被人直接拒绝,使得这家公司丧失了诸多发展的宝贵时机。
最糟糕的情况不止于此,如果有的巨头投资了你,还对你指手画脚,那就更加糟糕了。
当时盛大在力推盛大账号的开放平台,就想让盛大投资的一些公司率先接入做示范,盛大投资的在线电影票公司格瓦拉花了半年时间做系统对接,结果第一个月通过盛大的账户只卖出 2 张电影票——这说明盛大的内部业务整合对于其所投资的创业公司往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此事一度在圈内引为笑谈。
不过,对于许多独立的创业公司来说,卖给巨头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一些创业方向,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大太难了,必须要对接巨头的流量、用户。
... ...(后文略)
这里面的规律可以简单描述为一旦一个公司发展起来后,内部必然伴随着某种势力格局,这种势力格局就会衍生出政治。只有在公司初创,高速成长期,这类氛围才可能比较淡薄。
组织行为学中的定义比较精确,但有点抽象,这里可以对政治这事做一个更简单的说明:
马化腾先生可以30岁就执掌企鹅帝国,因为他创建了这家公司,并伴随其成长,所以他是CEO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假设企鹅帝国一直存在,那么终究要面对谁是下一个掌门这个问题?掌门只有一个,品格、能力、贡献、资历都够的人却一定有好几个,那么究竟是A,是B,还是C?这种问题的存在始终是政治无法被彻底避免的一个根源。真想完全靠能力胜出,最好是选择在高速扩张,处在新兴领域的行业。道理很简单,打仗的时候首先考量的是一个将军是不是能征善战,和平时期则不只要考虑一个人是不是能征善战。
2. 可参考的“政治”手段
为了面对组织政治中的种种纷扰,至少要了解其基本的表现方法、权术手段。
你可以不用,但不知道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就我个人感觉程序员大多不喜欢这个,但这确实是必要的,尤其是对管理方向上的人,虽然这并非根本。
-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讲的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表现面。一个人说谎来夸大自己的优点无疑是错误的,但这不意味着一个人要积极的表现自己的缺点,也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宣传自己。
当进行这类印象管理时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监控。比如一个人可能天生性情比较急躁,这时如果他的上司或同事比较满斯条理,他必然比较倾向于打断上司或同事的发言,自己迅速总结出结论,但这样做基本上没有任何好处。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我监控,那么很容易会变成讨人厌的人,最终导致很容易被负面解读,事业心强可能就会被解读成有野心,展示自我可能就会变成班门弄斧。
再比如人可以适当的推销自己,但如果缺乏自我监控,那么就很容易超过一定限度而试图通过贬低别人达到目的,这就容易有负面效果。一个人说:通过我这一年的努力,Bug率下降了5%,这是推销自己。而如果他说:通过我这一年的努力,Bug率下降了5%,而李四做同样的工作时则Bug率上升了4%,这就是贬低别人。
落到具体工作环境下,这类场景很多,需要用心考虑的事情也很多,但总的来看原则却并不复杂:诚实的宣传自己,更多的获得认可。
这样的行为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在相当多的地方优秀本身是一种相对值。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差别是数量级上,比如1厘米和1米,那么印象管理是没有用的。但如果这种差异是1厘米和1.1厘米,那么决定谁更优秀的往往就不是绝对值而是印象管理。
- 常见的权术手段
权术手段这东西似乎是能理解的就理解了,不理解的就很难解释。因此,在这里只是罗列一下组织行为学中总结出的各种权术(注:下文的权术项目及描述来自人大版《组织行为学》一书,但说明则是本书补充的),以及不愿意了解组织政治的人常犯的错误,并不会对此进行过多的解释:
- 合法性。强调自己的请求与组织的政策规则一致。也即是说先让自己占据“名分”,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不理解这点的人,往往会把任何请求都变为个人请求,而个人请求往往师出无名,导致冲突。
- 理性说服。提出逻辑论据和事实依据来证明请求的合理性。这点借用的是逻辑的力量,潜在前提是“人是讲道理”的。不理解这点的人,往往会把事情变成0或1的游戏:要么同意,要么拒绝。其实这有中间态,即游说后同意。
- 鼓舞式诉求。通过所选人物的价值观、需求等来开发情绪承诺。陈胜吴广造反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伐无道,诛暴秦。就是这种。这类事情不能不做,也不能长做。不做的话,团队容易死气沉沉,上班干活,下班走人,毫无生气。做多了,容易被认为是专职画大饼的。
- 商议。通过让他人参与决策如何执行计划和变革来提高对目标的激励,获得更多的支持。比如说探讨开发日程时如果全员参与了,那么即使估算和实际有偏差,团队也会愿意努力保持自己的承诺。与之相对的则是独裁,这会把自己放到和整个团队对立的地步上,大多时候不可取,应该只保留用来维护核心价值。
- 交换。通过奖励目标人物一定的利益或好处来交换接下来的请求。比如说:去阿富汗工作可能比较危险,那么就需要预先承诺工作三年后回来可以得到什么。
- 个人式诉求。使用友谊或忠诚获得同意。当一个人日常多为人提供帮助时,那么一旦他需要帮忙时,道义上受过他援助的人很难拒绝。
- 逢迎。提出请求前,先吹捧、赞扬或使用友好的行为。这就是老子说的: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当一个国家被评选为负责任的大国时,这个国家做事的时候往往就会先考虑是不是对得起这个称号。
- 施压。使用警告和威胁,反复重复你的要求。这个某些领导常用,如:如果你不能搞定这个事情,那么就不要回来见我了。
- 联盟。寻找他人帮助说服目标人物或利用别人的支持作为他人同意你目标的理由。这个在山头林立的组织常见,三人成虎也可以成为一种手段。
在我个人看来,过分钻研权术手段的使用有点舍本逐末,但忽视他们的作用则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尖锐对立,没有回旋余地,因此还是多少知道一点比较好。
为避免矫枉过正,还是要强调一点,我把这些东西列在这里,更多的是考虑生存定律这几个字的完整性,因为这些因素确实会对生存产生影响,但不是说程序员要钻研这个东西。程序员这个群体里厚黑是不行的,程序上没什么秘密,一看就知,藏不住过黑的东西。
从代码里你可以看到政治么?
纯粹的程序员从代码里只看到技术,所以大多时候会抱怨:谁写了这么垃圾的代码?但懂点微观经济学的程序员则会在技术之外从代码中看到利益纠葛,看到人心世道。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垃圾代码,这绝对不只是因为技术不行。如果世界只由技术因素主宰,那么按理说只要一个软件存在的时间足够长,投入的人力足够多,代码一定会变的足够好。但事实恰恰与这相反,存在时间越长的代码往往越垃圾。
这可以简单理解,既存的代码表征着一种市场价值,如果改了它那么一旦造成的损失谁来负责?程序员来负责?总经理来负责?
没人来负责,那么只能破坏逻辑清晰性来保证妥当性,代码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垃圾。所以说这里首先是利益纠葛问题。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课题,因为改好代码长期有收益,短期必然有风险---再牛的人也没办法保证自己的修改毫无偏差。宏观来看,保证好代码真的很简单:找一帮有责任心的很牛的人,让他们不考虑市场因素的持续进行重构,那代码必然越变越好。而关键则是,如果你是CEO,你愿意这么干么?
所以说在市场经济里面,往往并没有纯粹的技术。这样一来,政治的存在也就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了。当然开源很可能是例外的。
------------------------------------------------------------------------------
关于我自己的各种信息,在左边栏可找到,想了解下写这书的人是不是骗子和大忽悠的可以瞄。
最后希望感兴趣的支持V众投,感觉上这应该是国内最靠谱的生活购物等的问答社区了吧,都是朋友给朋友做的答案,同时实行一人一号,一人一票制度,想找什么答案关注公众号:vzhongtou(左侧有二维码)就行了。